深度對話:高校如何自評教學質量
2012-03-21 來源:光明日報
記者:如果缺乏主動性,依賴外部評估,估計也不會具有針對性的積極評估。
劉振天:這正是我們要談到的第二個問題——自我評估缺乏獨特性和針對性。
現行的高校自我評估是由外部評估帶動和催生的,其結果便不可避免地深深打上外部評估的烙印。如學校教學工作評估、專業建設評估、課程建設評估、教材評估和教師教學質量評估等,其評價指標、標準、程序、方法等基本上簡單套用外部評估模式,實際上是外部教學評估的翻版,程式化色彩重,未能全面體現本校教學工作實際,針對性和獨特性差。
還需要提到的又一個問題是:高校自我評估施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單一行政取向,F實情況是,高校教學自我評估常由領導和行政部門發動,師生員工只是被動參與和接受檢查。站在師生員工立場上看,這種自我評估仍然是自上而下的外部評估,未脫離行政色彩和管理主義傾向,致使自我評估缺乏廣泛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差,責任感和使命感弱。顯然,行政化的增強和主體性的缺失,最終使自我評估的本質發生扭曲。
自我評估,最重要在提高實效
記者:那么,現在我們很有必要評估一下當前的高校教學自我評估了。
劉振天:是應該重新審視。我認為,這需要高校正確理解自我評估的本質,進而科學組織和實施自我評估,提高自我評估的實效。
第一,轉變觀念,重新認識和理解高校教學自我評估的本質內涵。高校教學自我評估之所以出現上面的問題,關鍵在于人們對自我評估的本質存在認識上的偏差。高校本應是自我評估的主體,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將主體窄化為高校管理者,那么,學校最基本的教學活動主體——教師和學生被置于自我評估主體之外,使他們成為被評估、被檢查和被管理的對象。這種情況下,越是加強自我評估,可能就越會加重師生員工的負擔,加重學校管理者與師生的對立,顯然,這絕非自我評估的初衷。
記者:您說得很準確,高校自我評估,老師和學生必須是主體。
劉振天:自我評估是教學活動主體對教學活動所進行的自主反思,是對教學目標實現程度的認知和判斷。這種反思不單是學校管理手段,更是師生完善自身的需要。如此理解,就把自我評估的主體從高校管理者回歸到教師和學生,從而還教學自我評估以本來面目,同時賦予自我評估廣泛而深入的基礎,有助于自我評估的內化和深化。
另外,需要豐富自我評估的內容和形式。當前高校以行政手段開展的各種教學自我評估有其必要性。但與此同時,不能忽視來自基層和一線師生員工自覺參與和開展的自我評估活動。比如,院校研究、教師行動研究、自我反思教學等,這些都是自我評估的重要內容和形態。以教師行動研究為例,它并不是根據校方要求進行的,是一種典型的無硬性約束、無剛性標準的自我評價與研討,其最大特點是教師將自我教學活動主動納入反思的對象,研究和探索教學活動的本質和規律,分享交流教學經驗教訓,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工作,提高自身教學效果。有了這樣的自我評估,外部要求才能內化成教學活動主體的自覺行動。
第三,創造條件,營造良好的自我評估文化。從主體自覺反思的立場出發,自我評估的最終目的和任務是構建反思型學校、反思型領導、反思型教師和反思型學生,歸根到底是建立反思型、學習型的自我評估文化。
記者:這個問題,又應該如何著手?
劉振天:我感覺,還是需要學校提供條件、建立機制。一是要理順外部約束與自我管理之間的關系,變外部硬性規定、剛性評價和機械管理為師生自主參與、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二是改變過多依賴于外部要求和檢查評比現象,要更多地為師生提供良好的反思與發展機會,積極鼓勵教師參加教學培訓與經驗交流、創設教師教學論壇;設立項目支持教師教學行動研究,主要是課程、教材和教法研究;三是提升教學地位,改變重科研輕教學現象,尤其是要把教學研究納入科研范圍,增強教師教學改革及成果意識,使教師不單忠誠于專業學術發展,更忠誠于學校教學工作。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劉延東:深化改革、優化結構 全面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 2014-11-10
- 中青報評論:不談教學 還談什么大學 2014-01-14
- 《中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2)》在京發布 201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