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論文博士成為學歷腐敗的通道
近年來,官員讀博蔚然成風與中國高校濫發文憑的現象合流。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紀寶成曾感嘆:“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場。”
據《重慶晚報》2009年9月報道,西南大學研究生部相關人士曾透露,重慶區縣黨政一把手中,大約有一半在該校攻讀博士學位。
如何看待官員讀博的現象?在周光禮看來,官員普遍讀博現象不能簡單地說好,或者不好。“如果官員真的愛上學習,比不學無術要好得多。但如果我們認為博士教育不僅僅是為學術職業培養人才,它還為經濟、政治等領域培養高素質人才,那么官員讀博士也未嘗不可,畢竟所有公民都有接受博士教育同等的權利。”
別敦榮也認為,官員讀博無可厚非,公民都可以接受教育,不能把官員讀博一棍子打死。
他認為,追求博士學位的現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學而優則仕的現代反映,“大家都以為,拿到博士學位的人就表明是優秀的,社會中只有極少數人能獲得博士學位,這使得這個學位有象征意義,似乎代表著學識與能力”。
熊丙奇也表示,官員如果有真才實學,愿意認真學習,求取真知,“對這種讀博的,我也非常支持,但問題就在于很多都是來混文憑的”。
楊春時也早已對官員混文憑的現象深惡痛絕。在他看來,手握公權力的官員,利用自己的職權,動用公共財政占用高教資源,為自己的前途謀利,“實際上是一種嚴重的腐敗行為”。2010年,他由此提交提案,建議整治這一現象,清理官員讀博,維護高等教育的純潔性及公平公正。
楊春時了解到,讀博的官員,很多都不經過正規考試,即使考試也是走過場。被錄取后,動用公款交學費。讀博后,基本不上課、不讀書、不做作業,有的官員甚至一切讓秘書代勞,畢業論文也是請人代寫,為的就是混個文憑,作為日后晉升的階梯。“這種做法,極大地傷害了教育的公平性。”
熊丙奇認為,對于高校而言,為了謀取部門或個人的利益,把學位拿來換資源的利益驅動非常常見,“有些高校甚至主動拉官員來讀博”。
這種現象確實存在。在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位身為副市長的全國政協委員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曾有幾所高校邀請他讀博,有的學校甚至告訴他連考試都不用考,但都被他拒絕了。因為他是大學教師出身,對學術還存有敬意。
在楊春時看來,要遏制高校濫發文憑、防止學歷腐敗,就必須堵塞通道,他建議取消論文博士。
他介紹說,廈門大學為保障博士生培養質量,從2011年起,決定不再招收在職博士生。“即使是高校教師要來廈大讀博士的,也必須跟原單位脫鉤,把戶籍和工作關系轉到廈大,這是國內要求最嚴格的,我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制止文憑腐敗”。
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有資料稱,日本學界近年來也在探討是否取消論文博士。
熊丙奇則認為,從教育發展的角度來說,今后的教育形式一定會越來越開放和多元,論文博士作為培養方式而言無可厚非。
但他認為,要防止論文博士成為學歷腐敗的通道,就應該在公開透明上做文章,“官員讀博的信息一定要公開,包括原有學歷如何,有哪些學術成果,申請學位時提交了哪些資料,學校的評審結果是什么,招錄時都應該向社會公示。錄取后,學費從哪里支出,選了哪些課程,畢業論文題目是什么,都應當向社會公開,只有全面公開才能防止腐敗。”
王子成等人的論文則認為,對于論文博士,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辦應嚴格禁止“無證經營”,非試點單位應按照教育部規定的三種入學方式招生,教育部應隨機抽查,檢查博士生入學試卷,發現作假的,要通報批評,甚至追究責任。
- 2013年度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論文博士獎學金項目留學候選人選拔開始 2012-08-03
- 關于遴選2011年度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論文博士獎學金項目留學候選人的通知 2010-07-14
- 中國博士質量折射培養制度矛盾 博士是學術草根 2010-10-08
- 南開大學將取消公費自費研究生培養制度 200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