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職稱評審患了什么病
2012-08-28 來源:光明日報
任教于上海某著名高校的一位知情人告訴記者,找關系發論文和國內學術期刊的評審制度有關。他說,國外有一套比較好的制度來分配各種學術機會,比如學術期刊要進行雙向匿名評審。“他們一般是編輯初審,然后送出去給專家審,用稿的權力在專家。而我們是編輯辦刊,用不用稿子權力在編輯。”
申請課題也得“有關系”。李興說:“課題評審中有很多問題。”根據他的經驗,教育部課題“公正一點”,因為是網上匿名評審,“比較難知道評議人是誰,也就不好找關系去活動”。
而有的課題申請就不一樣了。以國內某項評審為例,按程序,評審先要交材料,然后主管部門將材料寄給評議者,“這其實相當于知道評議者是誰了,有的老師就會比較積極地私下去活動。”最近,他在上海一所高校的同學,正在申請其中的課題,得知李興所在學院的一位教授是評審者,就找到他,希望他去活動“照顧”一下他們的課題。
關系網越來越龐大細密,一些學校開始放權,把職稱評審的權力下放到院系,“但學院院長又頂不住壓力,因此,院里復雜的人事關系會影響投票的公正性。在現有體制下,誰人緣好、關系硬,誰就能評上。”上海那位知情人告訴記者,“評審中山頭、派系色彩太厲害,不看水平,只看人”。
后遺癥:學風浮躁
自從當大學老師以來,課題、職稱的壓力一直伴隨著李興。
每年學校都要制定一個總目標,然后分解到各學院,學院分解到各系,各系又分解到各個老師。“我們老師就要到處去找課題。”李興說。
“大學職稱評審的本質是對教師學術能力和教學能力的評價,可是我們的大學職稱評審被異化了。”熊丙奇說,高校以課題、論文數量作為評職稱的標準,“這看似很公平,但學術貢獻的大小能用論文的多少來衡量嗎?”他說:“我們的標準是關注論文發表的數量及論文發表期刊的檔次,至于論文在講什么內容,評審時很少有人看。”
熊丙奇把課題比作“學術化肥”:“現在職稱評審比的是拿到國家學術化肥的能力,而非產生學術成果的能力。它不管產生成果的好壞,后果是滋生了浮躁的風氣,破壞了學術生態。”
目前高校的職稱評定標準大多是量化的,有人認為它只認論文不認人,相對客觀,但李興說:“這種量化的考核體制,從學術發展的角度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助長了學術浮躁。”李興說,要發一類核心期刊,就要想方設法去拉關系,這對教師來說,“成何體統”?一些刊物辦得不規范,而學校又要有數量,就只能給那些刊物寫。李興說:“這對你的研究約束性很強,你只能跟著他的指揮棒走,而自己感興趣、有意愿做的研究往往因此耽擱下來。”
課題也是一個指揮棒,其題目絕大多數是現實性很強的。李興認為:“這對比較基礎的學科、純理論的學科,比如思想史、哲學研究等是很不利的。而對學術的長遠發展來說,基礎學科又非常重要。”他感覺很無奈:“我們根本不可能去抗拒,除真正的學術權威外,我們的圈子里,都要為申請課題去有意識地迎合,去找現實課題。”在這種浮躁的風氣下,“一年到頭,大家都在趕著申請課題,找能長時間吸引眼球的題目,很難靜下心來,做社會關注之外的基礎課題研究”。
李興笑稱:“現在的大學有點像企業,企業在推新產品,我們則在想新課題。”熊丙奇也認為,大學職稱評審強調論文數量、期刊檔次,導致高校教師努力去炮制論文,沒有人沉下心來,花多年長時間去做一個課題。他說:“用這個來引導教學科研,結果是學術生態功利化,教師整體變得浮躁,突破性的成果很少出現。”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破“五唯”,不得把SCI、出國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不得填寫人才帽子 | 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意見稿發布 2020-07-27
- 科技部:將服務企業情況作為科技人員職稱評審等重要內容 2020-03-23
- 我國將設立“正高級”工程師,工程師以后怎么評職稱 2018-10-29
- 2020年度基金委化學部重大類型項目評審會專家名單公布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