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放養”全因導師“沒時間”?
2013-01-14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不是不‘導’,有時候實在是分身乏術,沒時間‘導’。”電話那頭,楊寧的聲音既疲憊又沙啞。即便是連上8天班之后的周末,也片刻不得閑,處在評職稱“節骨眼”上的他得加足馬力申請課題、發表論文。至于自己的四名研究生,最近一次見面已是三個星期之前。
楊寧評上武漢某所重點高校“碩士生導師”資格的時間并不長。可短短五年,他卻早已對這個“熟練工種”有了自己的“深刻”感悟:與科研、上課,甚至是承擔行政工作相比,帶研究生實在是個“再輕松不過的任務”。因為在“進出門檻都不高”的前提下,“干多干少都是導師的良心活,‘過得去就行’的思想挺流行。”
楊寧說,這種“得過且過”的思想,如果放在十二年前他的碩士求學生涯中,簡直是“不可想象”。
“導師一共帶我們師兄弟三個,每周六都要去導師家里待上整整一天,聊完學術聊人生,再吃頓師娘包的餃子,暖了身子也活了思想。”閑暇時刻,楊寧總愛回憶這段“奠定他學術基礎的至關重要的階段”。正是得益于這樣的“精細化培養”,他堅持了五年,門下碩士生算是全院最少的,還能定期指導學生課業。然而面對洶涌襲來的研究生擴招大軍,楊寧的堅持顯得力不從心了,“現在,‘作坊式批量生產’成了研究生培養的主渠道。”
據報道,目前,包括北大、浙大、武大、華中科大等6大高校每年招收研究生規模在6600人以上,這意味著,這些高校研究生在校生規模達近兩萬人,其他萬人規模的高校更是不在少數。而2008年的一份5年一次的《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則顯示,我國15.7%的研究生導師指導的在讀研究生在10人以上(含10人),還有近1%的導師指導的在讀研究生在20人以上,有的甚至達到30人。
“導師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繁重的科研壓力下,最沒有‘硬性杠桿’的研究生培養往往成為首先被犧牲的。別說指導20個人的學業,就是光給這些學生選畢業論文題目,工程量都異常浩大。除此之外,有些學校還把‘完整地帶完一個研究生’作為評定正高職稱的必要條件,有人不上心是難免的。”
如果說對于“導師很忙”的指責,只能作為研究生“放養狀態”滋生的外部因素,研究生自身定位不準、主動意識缺乏則成為不少導師眼里“導了也白導”的喟嘆。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徐)
相關新聞
- 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饒思圓課題組誠招博士、碩士研究生 - 化學、材料學、生物工程、電子工程、神經科學、基因工程 2025-04-11
- 2024年全國高分子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將于2024年5月31日在上海舉辦(第二輪通知) 2024-04-26
- 2024年全國高分子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將于 2024年5月31日在上海舉辦(第一輪通知) 2024-03-14
- 關于上報2008年度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資助課題研究工作總結的通知 2011-12-26
- 關于上報2007年度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資助課題研究工作總結的通知 201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