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理應得到最高禮遇
2008-01-09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
在1月8日召開的2007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閔恩澤、吳征鎰兩位科學家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胡錦濤總書記向這兩位院士頒發獎勵證書。
從2000年至今,7年間已經有12位科學家走上最高殿堂。這一刻,科學家們從黨和國家領導人手上接過的不僅是證書,也不僅是500萬元獎金,更有國家對科技的重視和鼓勵。
今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縱觀世界發達國家,經濟強無不得益于科技強。科技已經成為世界新的戰場,重視科技、發展科技,已經成為新時期各國競爭的重點。基于這一思路,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的舉措,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走到科學家身邊,傾聽他們的心聲。“崇尚科學、尊重知識、愛惜人才、鼓勵創新”的號角聲正在華夏大地響起;讓科學家享受最高禮遇,正成為時代最強音。
讓科學家享受最高禮遇,首先應該營造讓科學家脫穎而出的氛圍。然而,當前依然存在諸多對科技人才的掣肘。
比如,對科技人才的求全責備。“求全”,表現為總讓學術外的東西困擾科技人才。由此,科技人才既要忙于科研攻關,又要忙于發表論文,甚至還要忙于庸俗人際,這無疑極大影響了科技人才投入科研的精力。“責備”,表現為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須知,“失敗是成功之母”,對科研來說,不創新就沒有失敗,但不失敗又哪來的經驗、哪來的積累?可喜的是,“寬容失敗”寫進了科學技術進步法修訂草案——2007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后的科學技術進步法,這部法律將從今年7月1日起施行。
讓科學家享受禮遇,不僅需要官方層面的努力,民間層面同樣不能袖手旁觀。
7年來,12位科學家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可這其中,我們能記住幾個人?去年3月31日夜晚,北京大學百年講堂星光熠熠,楊振寧、陶一之、章子怡、劉翔等11位杰出華人在這里接受“2006影響世界華人”殊榮。與娛樂明星相比,科學家們明顯“少人關心少人問”,以至于連外國媒體都看不下去。英國廣播公司去年4月4日以《除了章子怡,他們是誰?》為題,質疑對科學家的無視。盡管科學本身就是一項默默無聞的事業,更多科學家也更崇尚低調行事,但與對娛樂明星的耳熟能詳相比,我們給科學家的掌聲是不是有點吝嗇?
讓科學家享受最高禮遇,放眼世界,莫不如此。只有給科技人才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人才才會競相涌出;只有讓科技人才享受最高禮遇,大國之夢才能成為現實。從此意義上說,禮遇屬于閔恩澤、吳征鎰兩位獲獎者,更屬于他們身后所有默默無聞的科學家。
讓我們記住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葉篤正、吳孟超、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以及許許多多沒有獲獎卻依然在默默奉獻創新的科學家。是他們,給了我們民族復興、大國崛起的希望和信心。
從2000年至今,7年間已經有12位科學家走上最高殿堂。這一刻,科學家們從黨和國家領導人手上接過的不僅是證書,也不僅是500萬元獎金,更有國家對科技的重視和鼓勵。
今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縱觀世界發達國家,經濟強無不得益于科技強。科技已經成為世界新的戰場,重視科技、發展科技,已經成為新時期各國競爭的重點。基于這一思路,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的舉措,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走到科學家身邊,傾聽他們的心聲。“崇尚科學、尊重知識、愛惜人才、鼓勵創新”的號角聲正在華夏大地響起;讓科學家享受最高禮遇,正成為時代最強音。
讓科學家享受最高禮遇,首先應該營造讓科學家脫穎而出的氛圍。然而,當前依然存在諸多對科技人才的掣肘。
比如,對科技人才的求全責備。“求全”,表現為總讓學術外的東西困擾科技人才。由此,科技人才既要忙于科研攻關,又要忙于發表論文,甚至還要忙于庸俗人際,這無疑極大影響了科技人才投入科研的精力。“責備”,表現為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須知,“失敗是成功之母”,對科研來說,不創新就沒有失敗,但不失敗又哪來的經驗、哪來的積累?可喜的是,“寬容失敗”寫進了科學技術進步法修訂草案——2007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后的科學技術進步法,這部法律將從今年7月1日起施行。
讓科學家享受禮遇,不僅需要官方層面的努力,民間層面同樣不能袖手旁觀。
7年來,12位科學家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可這其中,我們能記住幾個人?去年3月31日夜晚,北京大學百年講堂星光熠熠,楊振寧、陶一之、章子怡、劉翔等11位杰出華人在這里接受“2006影響世界華人”殊榮。與娛樂明星相比,科學家們明顯“少人關心少人問”,以至于連外國媒體都看不下去。英國廣播公司去年4月4日以《除了章子怡,他們是誰?》為題,質疑對科學家的無視。盡管科學本身就是一項默默無聞的事業,更多科學家也更崇尚低調行事,但與對娛樂明星的耳熟能詳相比,我們給科學家的掌聲是不是有點吝嗇?
讓科學家享受最高禮遇,放眼世界,莫不如此。只有給科技人才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人才才會競相涌出;只有讓科技人才享受最高禮遇,大國之夢才能成為現實。從此意義上說,禮遇屬于閔恩澤、吳征鎰兩位獲獎者,更屬于他們身后所有默默無聞的科學家。
讓我們記住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葉篤正、吳孟超、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以及許許多多沒有獲獎卻依然在默默奉獻創新的科學家。是他們,給了我們民族復興、大國崛起的希望和信心。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