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拉馬克里希南
2009-10-1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諾貝爾 化學獎
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一座連防火梯都設計成DNA螺旋形狀的建筑物,一所大廳里陳列著13張諾貝爾獎得主照片的研究機構,在這個秋天又迎來新的驕傲——研究人員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榮獲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
記者8日在實驗室大樓前見到拉馬克里希南時,穿著一身橙黃色自行車服的他剛剛停放好自行車,在初秋的陽光中拾級而上。誰能相信,這就是那位享譽全球的科學家?他的形象在隨后的訪談和同事的介紹中漸漸清晰:這是一位獻身于探索生命奧秘的人。
師出名門
“我最開始跟隨耶魯大學教授彼得·摩爾進行與核糖體有關的研究,摩爾是最早研究核糖體的人之一,他是詹姆斯·沃森的學生”,拉馬克里希南向記者介紹了自己的學術淵源。
詹姆斯·沃森和克里克因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而榮獲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拉馬克里希南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從事與核糖體有關的研究,迄今已有31年。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說,拉馬克里希南因“對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獎。他自己的描述則是“弄清楚了名為‘30S’的核糖體亞基的結構,以及理解了核糖體辨識基因編碼的方式”。這一成果為抗生素研制等醫學領域的進展提供了巨大幫助。
拉馬克里希南在回憶相關科研突破時說:“不得不說,那真是非常特殊的一刻。”他這樣總結自己30年的科研生涯:“很多情況都是這樣,你在做博士后的時候選擇了一個感興趣的項目,然后就一直在這個領域發展。”話雖平淡,卻不乏對后輩科研工作者的啟迪之意。
和藹幽默
拉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于印度,后來長期在美國求學和工作并獲得美國國籍,大約在10年前來到位于英國劍橋的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工作。在他身上似乎可以同時看到這3個國家人民的特點:東方人的和藹,美國人的幽默以及英國人的紳士風度。
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是他的印度名字,同事們都直呼他“文卡”,聽起來非常親切。
在文卡的科研小組從事博士后工作的中國人高永貴說,文卡會經常來點小幽默。7日收到獲諾貝爾獎通知后,他笑著對小組成員說:“啊哈,這下我給你們寫的推薦信分量就不一樣了吧。”
高永貴說,文卡對科研指導工作盡心盡力,幫助他選擇了一個不錯的研究方向,使他很快便做出成果。就算有時遇到困難,文卡也總是說“是我的指導工作沒有做好”,然后耐心地和小組成員一起解決問題。
小組成員馬丁·施邁英還曾在今年另一位化學獎得主托馬斯·施泰茨的指導下工作過。他在談到這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性格時說,他們都有堅定不移追求科學真理的信念,不同的是施泰茨提出問題的方式比較直接,而文卡常表現得非常謙虛。兩位大師一剛一柔,都取得了突出的科學成就。
生活儉樸
按照慣例,文卡將和一起獲獎的兩位同行、美國的托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的阿達·約納特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獎金。記者“不懷好意”地問他打算如何處理這筆錢,沒想到這個小問題竟難住了大科學家。
“我還沒有決定用它做什么……”過了一會,他終于想到一項用處,“我兒子已經是一名小有名氣的大提琴手,如果他看中一把好琴,也許我可以幫他買下來。你知道,如果只靠科研的工資,這還是有點困難的。”
文卡的辦公室也顯示出主人的樸素,那是擺滿瓶瓶罐罐的實驗室角落伸出去的一間小屋,目測面積不足10平方米。房間里的主要陳設是一張環形辦公桌,桌上除了一臺電腦就是大堆的資料,文卡就是在這個小天地里怡然自得地工作。
諾貝爾獎為文卡帶來巨大聲望。記者剛剛跟他走進實驗室,便聽見一名工作人員說:“文卡,印度總理希望跟你通電話。”記者頓時和同事面面相覷。沒想到文卡并不激動,稍作詢問之后,仍然按約定先接受我們的采訪。
談到對未來的打算,文卡說:“我希望能夠進一步了解核糖體的功能,探索人類等高級生物體內的核糖體與細菌核糖體有何不同,還有許多艱巨的工作需要做。”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