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須有前提條件 存在不確定因素
2009-9-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關鍵詞:低碳經濟 前提條件 難度大
由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牽頭,由10多家單位共同開展的《2050年中國低碳發展之路》課題研究今日在北京舉行發布會。來自各部門的幾十位專家學者和有關單位參加了會議。會議認為,低碳經濟是經濟轉型的支柱,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中國經過艱苦的努力,有可能在世界上率先走出一條低碳發展之路。但一定要在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否則,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難度很大。
發展依然是中國未來50年的第一要務
與會專家提出,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同時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目前正沿著“經濟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穩步前進,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不僅事關本國的可持續發展,也直接影響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趨勢。但是,專家同時指出,實現低碳經濟要有相當嚴格的條件,應分三個階段走。發達國家已經發展起來了,他們已經過上了高水平的生活,有技術,有資金,即使低排放,也可以通過技術創新達到,甚至還可以增加就業崗位,并不影響他們的生活。但我們不同,我們處在發展初期,養活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剛剛跨過中下收入水平國家門檻,人均水平還很低,經濟發展質量較差,距離現代化國家的總體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發展仍將是第一要務。既沒有那么多資金,也沒有那么高的科技水平。比如,美國人均擁有的汽車量是800輛/千人,一般發達國家是300輛/千人,而中國是33 輛/千人。近來,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清潔能源法,承諾到2020年比1990年降低4%的排放,而京都議定書時要求美國在2012年比1990年降7%,時隔十幾年,美國給自己制定的目標不但時間延長,而且目標更低。從人均排放看,中國已經做了非常大的貢獻,僅基礎情景分析的情況下中國已經比日本低了 10%,而日本近年的節能減排是世界上比較好的。低碳產業是轉型的支柱,應該說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但從中國目前的國情來看,發展依然是中國未來50年的第一要務。
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表明,無論是參照美國模式,還是歐洲或日本模式,未來中國的物質財富積累和能源消耗都要在現有基礎上成倍增長。即便充分考慮能效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未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溫室氣體排放仍將繼續增長。
在經濟全球化和環境問題全球化的雙重背景下,氣候變化問題正從環境問題演變成一個涉及全球環境、國際政治、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問題的復雜議題,并對未來世界的政治、外交、投資、金融、貿易、能源市場配置、能源技術開發、能源結構轉型等產生影響,可以預見,中國在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和挑戰。尋找一條低碳發展道路,特別是探尋一條低碳能源發展之路,對中國既是嚴峻挑戰,更是重要機遇。本世紀圍繞低碳經濟和低碳技術的競爭將日益激烈,誰能搶先發展低碳經濟、低碳技術和低碳產業,誰就能在21世紀的競爭中搶占戰略制高點。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