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須有前提條件 存在不確定因素
2009-9-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關鍵詞:低碳經濟 前提條件 難度大
中國實現低碳發展需要一定條件
課題研究認為,中國走低碳能源發展道路,并不是沒有可能,但要取決于一定的條件。
(一)如果不采取特別強化的溫室氣體減排政策,中國要實現既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2050年能源需求總量和碳排放將成倍增長。
2050年中國能源需求總量將達到67億噸,其中石油需求量將高達12.5億噸,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達到122億噸,其中工業部門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速2035年后將逐漸減緩,建筑物和交通部門將逐漸成為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長的主要貢獻者。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未來中國電力需求總量、人均用電量以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將明顯上升。考慮到巨大的人口基數,雖然屆時中國以比日本目前低20%的人均能源消費量實現“經濟三步走”的戰略目標,但如此高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將給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全球能源市場、投資、乃至能源安全帶來諸多的挑戰。
(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屆時中國的能源需求總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將發生重大變化。在低碳情景中,2050年中國能源需求總量控制在56億噸標煤,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87億噸。如果國內采取更積極的措施,加大清潔能源的開發規模和速度,且碳捕獲和存儲技術得到更大范圍的應用,同時國際社會積極協助中國減排,中國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有可能大規模下降。
(三)選擇合理的消費模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生產方式、大力推進技術進步、發展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是中國實現低碳能源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要走上一條低碳能源發展道路,將取決于以下四方面的努力,一是引導合理的需求,抑制能源服務水平的急速擴張,推動形成節約型的生產體系和消費體系;二是優化調整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選擇節能型的生產和消費結構;三是加快技術研發和創新,推進終端用能部門能源效率水平的提高;四是建設高效、清潔、低碳的能源工業,構建清潔、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
(四)推進技術進步、發展低碳技術是節能減排的根本保障。如果大力發展低碳、無碳能源,顯著提高能效水平,化石燃料需求可能會在2040年之前達到峰值,之后碳排放進入緩慢增長期。情景分析結果表明,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及其碳排放變化將經歷三個歷史性的階段,分別是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快速增長期階段(目前~2020年)、能源多元發展初具規模階段(2021~2035年)以及二氧化碳減排關鍵階段(2036~2050年)。其中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最為關鍵,這兩個階段將決定中國能源消費結構能否得到優化、高度依賴煤炭的格局能否徹底改變,也決定了中國未來化石燃料需求能否達到峰值,實現經濟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的“脫鉤”。
(五)能源供應走多元化道路是推動能源低碳發展的根本要求。對減緩石油對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而言,大力發展燃料替代將是影響未來石油需求,特別是交通用油的重要因素。
(六)取決于未來新一代能源技術研發狀況及融資保證問題。情景分析的結果表明,如果未來中國在引導合理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行業結構/產品結構、推進技術進步、構建清潔高效能源供應體系等方面做出卓越成就,中國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可以建立在低能耗、低排放的發展基礎上,但要實現中國未來能源的低碳發展之路,中國必須在引導合理的消費模式方面、大力推進新能源技術開發以及建立完備的公共交通設施與基礎設施等等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七)中國能否創造一條低碳發展道路尚面臨諸多挑戰和難度,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和理解。加大油氣消費比重,增加核能、水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費比重,可以降低單位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強度;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最終要靠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來實現,而無論是在利用國際優質能源,還是引進國際先進技術時,包括開發國內水能資源時,中國要么面臨著“中國能源威脅論”、“油價飆升的制造者”的指責,要么面臨著“環境威脅論”的誤解,甚至被妖魔化。為了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無疑需要國際社會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解決好本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問題是對全世界最大的貢獻,而且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會為全球提供一個更廣闊的空間,這本身就是雙贏和多贏的選擇。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