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須有前提條件 存在不確定因素
2009-9-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關鍵詞:低碳經濟 前提條件 難度大
(三)中國實現低碳發展難度很大
能源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和基礎,也是衡量居民生活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表明,當人均生活水平和質量達到現代化水平時,其人均能源消費量至少要在4噸標準油以上(美國甚至高達8噸標準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9噸(美國人均高達19噸二氧化碳)。從歷史經驗看,經濟發展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英國、美國、日本、韓國在經濟長期穩定發展階段,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都曾急劇增加。從中國既有實踐看,上海、北京、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人均能源消費量也已超過4噸標準煤,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歷史表明,一個國家要想完成工業化過程,人均積累二氧化碳排放基本都要超過200噸。這充分說明了經濟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之間存在明顯的剛性關系。此外,中國以煤為主,缺油少氣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實現低碳發展難度很大。今后隨著中國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減排的矛盾將更加突出。
中國低碳發展需作出的努力
中國實現低碳發展,要在四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引導合理消費,抑制能源服務需求的急速擴張。二是優化供應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生產方式。三是加快技術研發和創新,提高終端用能部門能源利用效率。四是建設低碳的能源工業。
(一)碳減排重點將從目前以工業部門為主,轉向工業、建筑、交通并舉
目前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占總量的70%左右,是中國第一大能源消耗和排放大戶。模型模擬結果表明,隨著工業化的逐步完成,以及循環經濟的加快推廣,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業未來可以做到“產值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不增加”。同時,伴隨著工業部門內部結構的多層次調整,以及工業部門內部充分挖掘節能潛力,工業能源消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速度將明顯減緩。與此同時,隨著居民消費結構逐漸轉向“住”、“行”階段,商用/民用、交通部門的碳排放將快速增長,到2050年,強化低碳情景下中國終端能源消費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結構,將接近目前發達國家工業、建筑、交通各占1/3左右的水平。
(二)加快技術替代和重大技術突破
技術進步對溫室氣體減排的貢獻度將長期維持在38%以上,其中2050年將達到50%左右,因此,推進產業部門的技術進步,打造世界一流的耗能產業裝備體系、世界領先的用能設備,對未來中國走低碳發展之路至關重要。
專家們同時指出,如果國內國際各方面條件進展比較順利,中國的低碳發展可能為溫室氣體減排作出巨大貢獻。但是,也有種種不確定性。第一,認識轉變的不確定性。事實表明,改變人類自身的行為難度很大。聯合國早在1992年的《21世紀議程》中就提出過改變消費形態的倡議,但至今仍沒有成功經驗可以推廣。此外,靠需求拉動的市場經濟與強調節約型的生活方式如何協調一致,在經濟學基本理論上尚未解決。第二,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的不確定性。低碳發展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撐。國家能否在低碳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如何將低碳研發成果轉化成成熟的產品,將直接決定中國實現低碳發展的技術可行性。此外,發達國家能否將本國的先進低碳技術盡快轉移給發展中國家,也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第三,低碳資金支持的不確定性。資金是實現低碳發展的資金保證。中國實現低碳發展要每年增加1萬億人民幣甚至更多的額外投資。如何籌措這筆資金尚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第四,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目前中國在利用國際優質能源、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開發水電、核電時經常遭遇誤解,甚至被妖魔化。如果這方面因素不解決好,也將影響中國的低碳能源發展道路。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還要充分考慮就業
在近日由中國經濟50人論壇和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經濟發展與低碳經濟--中國和世界”國際研討會上,中外專家在對哥本哈根會議和碳減排發表觀點的同時,一致肯定了中國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但處于不同發展水平國家的專家看法各有不同。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