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科院環境化學專業的畢業生逐漸明白,這些非法工廠遠比自己所學的環境知識復雜。有時候,前腳檢查的人走了,后腳工廠就繼續開工;有時候,因為有人“通風報信”,執法隊會被擋在工廠緊閉的大門口,聽得見里面生產的聲音,但就是進不了門。
“要真正推動食品包裝,不僅要完善法律,也要保證現有制度的執行。”董金獅說。按照他的設想,這需要國家進一步大力投入,也需要衛生、質檢、工商幾個部門的聯合行動。
其實,身為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的秘書長,董金獅的努力并非沒有私心。他的會員企業常常抱怨,合格的餐具根本賣不出去,利潤空間也太小。他反復舉報黑心餐具的工廠,目的之一,也是想為這些會員企業找回被擠占的市場。
他也會努力通過媒體宣傳,希望大家買那些質量獲得認證的食品包裝:“代表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的‘QS’標志,代表塑料類別的數字,以及一個代表可循環利用的三角符號。有這三個符號,才可能是合格產品。”
董金獅向咖啡廳的服務員要求打包。等到餐盒拿來,他習慣性地看了看餐盒底部的標志:沒有QS認證,沒有塑料品種標志,只有“WD”兩個字母,董金獅說,這通常是生產企業的名稱縮寫。
“典型的偽劣產品。”董金獅仔細看了看,笑了,“我認識這家企業,他們曾經放話,說要我的一條腿。”
很快,他扭頭叫服務員再拿幾個餐盒過來,然后小心翼翼地收好剛拿到的“證據”。“等這次的官司判決了,我就再起訴這家飯店。多來幾次,也許這個行業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