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細菌是否超標 用復雜公式計算
送檢食品細菌、霉菌是否超標?做個微生物檢測便一目了然。昨日,市質監局食品檢測中心的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學檢驗室檢驗員張磊告訴 記者,一件被送檢的食品,首先要在操作間內進行提取處理,然后將提取物裝進有細菌或霉菌培養物質的培養皿內,再送去培養室培養兩天,最后觀察培養皿內培養 出的細菌或霉菌的數量,以檢測被檢品內所含細菌或霉菌是否超標。
隨即,張磊戴上帽子、手套和口罩,鉆進風浴間“淋”了一陣風浴,再進入操作間,“我們戴的帽子、手套,使用的燒杯、試管,全部都須經過高溫滅菌處理。”張磊說,“操作間的潔凈程度,可以讓醫生在里面直接為病人開刀動手術,而不需要再對操作間做消毒無菌處理!”
就在這時,一件樣品被另一名檢驗員送進一扇通過小隔間與操作間相連的小窗口。張磊打開操作間內部的窗戶,取走樣品,開始處理樣品。大約數十分鐘后,一只裝有樣品提取物的培養皿被制作完成,張磊又通過操作間另一側的相同窗口,將這只培養皿送進了培養室。
走出操作間,張磊告訴記者,他們對食品的細菌及霉菌檢測,進行的是“線性”操作,絕對不讓已制作完成的樣品回流,以保證檢驗結果。
張磊帶著記者走進了培養室,實驗臺上放著十幾只已培養了兩天的裝有被檢樣品的培養皿,這些培養皿內,有的未出現菌落點,有的則出現大大小小的菌落點。
“并不是說出現菌落點的樣品就是不合格的,只要沒超過相關規定標準,被檢樣品也是合格的。”張磊解釋,他們會細數培養皿內的菌落點,然后通過一系列復雜的公式,測算出樣品的細菌或霉菌含量,判斷其是否超過相關標準,是否合格。
相關
食品生產單位從業人員
每年培訓至少40小時
從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獲悉,為深入開展面向全社會的食品安全宣傳教育,該辦近日印發了《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1~2015年)》(以下簡稱《綱要》)。
《綱要》明確要求,有關部門、行業組織和生產經營單位要嚴格落實“先培訓、后上崗”的制度,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和主要從業人員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 法規、科學知識和行業道德倫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不得少于40小時,每名食品安全監管人員每年也要接受不少于40小時的集中專業培訓。《綱要》還要求建立起 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形成政府、企業、行業組織、專家、消費者和媒體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在2015年年底前將社會公眾食品安全基本知識知曉 率提高到80%以上,將中小學學生食品安全基本知識知曉率提高到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