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點任務
(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1.完善行業科技創新機制
加快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和高校為支撐、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紡織行業科技創新機制。加強紡織工業領域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設,開展基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科學研究。探索具有紡織行業特點的產學研用新模式,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實驗室,在高新技術纖維、染整后整理關鍵技術及環境友好染整制劑開發利用、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回收利用、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推動建立紡織產業技術聯盟。加強各類創新主體在知識產權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設,建立行業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臺,完善知識產
權的有償共享和交易機制等。
2.強化產業基礎科學研究
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紡織行業基礎科學研究,開展纖維材料功能優化設計、成型基本理論研究,加強高性能纖維、可再生纖維及新型仿生纖維的科學研究。開展梳理理論以及紡紗織造在線監測控制系統的基本理論研究,開展生物酶、等離子體等技術在印染領域應用的理論性研究,開展紡織機械結構運動力學分析、機械振動分析和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以及流體力學、電學、光學等基礎理論在紡機行業上的應用。通過跨學科理論研究,為紡織工業科技創新提供基礎支撐。
3.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部分優勢紡織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提高到3%以上。支持骨干企業在海外設立或收購兼并研發機構。支持紡織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劃和重大工程項目,加強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促進先進技術在行業內的有效推廣應用。探索適合紡織中小企業提高創新能力的模式和有效的支持手段。鼓勵紡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合作,加強產學研用聯合,提高協同創新能力,提高紡織行業勞動生產率和新產品產值率。
4.加強紡織標準體系建設
編制和修訂紡織工業相關標準,提升紡織標準的國際化水平,強化標準實施工作,建立與我國紡織科技和產業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紡織標準體系。加快研究制定紡織新材料、生態紡織品、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再生利用等方面的產品標準和檢測方法標準。完善服裝和家用紡織品相關新標準,如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技術標準、服裝用人體測量國際標準、色彩標準等。制修訂產業用紡織品產品標準、應用標準和測試方法標準。完善紡織機械安全標準和新一代紡織成套設備技術標準。建立并完善棉紡、印染、化纖等節能減排與資源綜合利用標準,
推動產品標準的貫徹實施,鼓勵企業積極采用國際先進的產品標準和質量管理標準,促進我國紡織產品的質量、安全、節能、環保等指標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標準水平。建立和完善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加強紡織品安全、環保、有害物質檢測。密切跟蹤紡織品服裝國際技術法規和標準的變化,建立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的快速應對機制。
專欄2:紡織工業科技創新工程
建設紡織行業創新服務平臺。推動建設國家級紡織領域工程研究中心和重點
實驗室,依托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建立一批行業共性技術創新服務平臺。
發展紡織產業技術聯盟。在高新技術纖維、環境友好染整制劑開發利用、染整后整理關鍵技術、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回收利用、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推動建立一批紡織產業技術聯盟,針對原料、工藝、裝備、應用、產品開發、配套材料等各環節進行產業鏈協同創新。
組織實施紡織行業科技專項。組織實施新型纖維材料、高端紡織裝備和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的科技專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