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2012-1-2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紡織工業 十二五 發展規劃
(二)加快技術升級步伐
1.運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紡織工業
廣泛利用材料、電子、生物工程和信息等先進技術,提高紡織工業產品開發、質量保證、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等能力。針對紡織裝備、工藝、管理等薄弱環節,對棉紡、毛紡、麻紡、絲綢、針織等傳統行業加強挖潛改造,提高棉、毛、麻、絲等天然纖維的加工技術和產品開發水平,提高原料使用效率,改善產品性能。加強高仿真化學纖維的產品開發和應用,提高差別化、功能性纖維的應用比例。加大智能裝備、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擴大綠色環保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比重,豐富產品品種,滿足多層次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
2.促進紡織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結合
抓住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機遇,立足已有產業基礎,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高端紡織裝備制造、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形成工藝、技術及裝備等產業化配套技術和規模化生產能力,提高紡織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重。同時,通過產業鏈協同創新,加強紡織產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應用性開發,擴大紡織產品在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應用,促進紡織工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緊密結合、互動發展。
3.提升行業信息化應用水平
推廣應用面向生產制造層面的制造執行系統(MES)、自動監測和動態精細化管理系統,以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為核心的信息系統的集成應用。利用新一代信息通訊技術,特別是物聯網技術,在紡織行業生產制造、供應鏈環節推廣使用條形碼和射頻識別(RFID)技術。初步建立面向國內主要紡織專業市場的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體系,面向供應鏈和行業宏觀決策層面的紡織宏觀經濟決策支持和知識庫系統。
4.促進紡織企業實現兩化深度融合
引導龍頭企業開展基于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的信息系統集成建設。中小紡織企業依托社會化服務體系,按照行業特點和關鍵需求,開展信息化建設。紡織、化纖和印染等前道生產企業重點推進生產制造系統的信
息化應用,并與生產經營系統進行集成應用。服裝、家紡等終端產品企業重點推進經營系統的建設,重點提升設計研發和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紡織裝備企業重點提升產品的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加強質量管理和品牌建設
1.提高質量水平
貫徹《質量發展綱要》,全面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紡織品服裝的質量水平,在國內外消費市場確立可信賴的質量信譽。鼓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促進產品品種更新和質量水平提升。建立健全從技術創新、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儲運銷售、技術服務等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推廣先進的質量管理技術與方法,完善產品質量責任制度,積極開展質量體系和環保體系認證。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引導和推動企業牢固樹立“誠信至上、以質取勝”的理念。
2.提升設計水平
加大研發設計投入,著力培養紡織品服裝設計師隊伍,提升品牌設計創意水平。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吸收傳統文化,學習借鑒世界時尚文化,提升自主品牌文化價值。深入研究消費需求和時尚潮流,圍繞花色、品種、款式、功能等加強產品開發創新。支持自主品牌企業建設從原料到終端制品的產業鏈集成創新技術中心,加強面料與終端產品設計師之間的深度溝通與協作,形成創意資源的無縫對接。鼓勵品牌企業加強國際交流,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設立設計中心和產品開發中心。加強企業產品研發設計中心和行業創意園區建設,重點培育一批具有較大規模和較強影響力的紡織品服裝設計創意中心。
3.加強營銷創新
加強市場的開發與培育,不斷完善和創新營銷模式。根據紡織產品市場需求,充分挖掘我國內需潛力,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推進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加強銷售網絡建設,科學設計規劃銷售渠道,大力發展品牌連鎖店、專賣店、專業店、電子商務等符合現代流通發展趨勢的新型終端模式,建立多層次的品牌銷售渠道。應用信息網絡技術建立面向供應鏈上下游合作的信息系統,促進銷售環節和生產過程的優化,建立科學高效的物流配送體系,提高市場快速反應能力。鼓勵具備條件的品牌企業到海外投資設廠,逐步建立紡織品服裝品牌海外銷售渠道,大力開拓國際市場。
4.強化品牌管理
制定品牌發展戰略,提高品牌在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物流、服務以及宣傳推廣各環節的整合能力。充分開發品牌無形資產,通過引進和受讓品牌資產來實現品牌的擴張和延伸。支持有實力的企業積極推進品牌國際化,通過收購或入股海外品牌,形成國際化品牌,并隨著創新能力的提升逐步形成國際化的中國原創品牌。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品牌推廣宣傳活動,擴大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引導企業積極進行國內外商標注冊、專利申請,為企業品牌尋求法律保護。
5.實施品牌建設重點工程
以服裝和家紡行業為重點實施品牌建設工程。制定我國服裝家紡品牌發展戰略,建立品牌企業統計、跟蹤、評價體系,建立我國紡織服裝品牌數據庫。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開展品牌企業評價工作,重點跟蹤和培育創新能力強、市場覆蓋面廣、市場占有率高、企業盈利能力強的100家左右服裝家紡品牌企業。加快推進我國服裝家紡品牌國際化進程,爭取盡快形成一批國際化服裝家紡品牌。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