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2012-1-2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紡織工業 十二五 發展規劃
(七)提高國際化水平
1.優化國際貿易結構
鞏固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傳統市場份額,通過質量、設計和品牌的提升,提高產品附加值,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品牌產品出口比重。引導企業開發適合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需求的產品,開辟新的營銷渠道,提高向新興經濟體出口貿易的比重,鼓勵探索與發展中國家的多樣化雙邊和多邊貿易模式。
2.實施“走出去”戰略
支持紡織企業“走出去”,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整合資源,延伸產業鏈,開拓市場渠道。鼓勵和引導優勢企業“走出去”,通過新設、并購、參股等形式建設境外生產研發基地、設立境外合作區、建立營銷網絡等,同時通過境外商標注冊、品牌收購和推廣等手段開展品牌國際化建設,培育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國際化紡織企業,推進跨國公司發展,實現企業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
3.推進國際交流合作
在綠色環保、節能減排、標準互認、社會責任等方面,加強與國外紡織行業相關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利用國際先進技術和智力資源,實現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造,推動我國紡織標準體系與國際接軌,實現社會責任體系的國際互認。加強與貿易相關方的溝通理解,減少貿易摩擦。積極開展多邊、雙邊政府間對話及行業交流活動等,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產品研發和設計中心,促進在紡織技術、品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八)加強人力資源建設
1.建設行業領軍人才隊伍
采取學校教育和市場應用相結合、培養和引進相結合等方式,依托重大項目、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等平臺,為紡織行業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才。以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為重點,培養造就一支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家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
2.壯大創新型人才隊伍
根據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壯大全國紡織服裝企業所急需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管理等方面的專門技術人才隊伍,重視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及創新型人才培養。充分發揮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及公共服務平臺作用,在科技研發、工程化、工業設計、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領域加大人才培養開發力度。提高高等院校服務于行業的能力,支持高等院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加強重點學科建設,重視提高實踐能力。開展紡織行業各類專業人才的知識更新和繼續教育,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建設一批紡織行業繼續教育和工程創新訓練基地。建立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工程師認證認可制度,提高工程技術人才職業化、國際化水平。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專業技術人才比重提高到15%。
3.培養專業技能人才
依托大型骨干企業(集團)、重點職業院校和專業培訓機構,建設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公共實習培訓基地。加強校企合作,采取定向培養、委托培養、短期培訓等多種方式,在一般技能培訓的基礎上,特別加強先進裝備和工藝、信息技術、環境保護、現代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訓。企業要建立健全職工在崗培訓制度,支持優秀工人到培訓基地學習、實習,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進一步穩定職工隊伍。加強和推動職工培訓及職業技能鑒定工作,面向紡織企業培訓專業技術人才,組織全國性職業技能競賽,完善人才考核體系。
4.創新紡織人才管理機制
改善紡織行業的人才環境,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待遇,保證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穩定性。依托行業中介組織,搭建紡織行業人才服務戰略聯盟,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為畢業學生提供就業信息。支持企業采取股權激勵、期權分配、技術入股等方式,建立鼓勵創新的分配激勵機制。實施產學研用合作培養人才的創新機制,以企業為主體,采用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共建科技創新平臺方式,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