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蘇寧:中國科技期刊應不忘初心,行穩致遠
2016-11-22 來源: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部
中國的科技期刊曾經不缺獨立和自信,但目前科技期刊改革的步伐太急且對期刊的期望值過高,尤其是太過于重視外文期刊而忽視中文期刊,因此提出只有不忘辦刊的初心,方能戒急用忍、行穩致遠。
作為科技期刊的辦刊人,一年之中何時為自己的節日?如今,似乎早已過了只有歲末年初總結當年成果的年代了。
依筆者愚見,如今的辦刊者中,辦外文期刊者最為關注的時刻是每年6月底SCI指標發布的日子,而辦中文期刊者尤為關注的是中信所及國內各種期刊數據庫指標發布的時刻,似乎辦刊人對期刊評價指標的翹首以盼遠遠超過了對辦刊內容的關注和讀者與作者對期刊的真實評價。
最近拜讀了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的文章《不要整天追問中國大學為什么還不“世界一流”》 ,深受啟示,對比來看,陳先生在文中涉及的當今國內大學所遇到的問題與中國科技期刊所面臨的狀況驚人地相似。
為此,筆者借用陳先生的思路,也對國人所辦的科技期刊發表管見,以期拋磚引玉。
1. 中國科技期刊的獨立與自信
2015年全世界慶祝科技期刊誕生350周年之際,中國的科技期刊也擁有了223年的歷史。
就科技期刊的使命而言,1869年《Nature》在其創刊時就已經開宗明義:期刊擬實現的目標可以概述如下:
1) 將科學工作和科學發現的偉大成果展示在公眾面前;推動科學的主張,在教育和日常生活方面獲得更為普遍的認可。
2) 為幫助科學家本身,提供全世界自然知識各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的早期信息,以及為他們提供一個討論隨著時間推移產生的各種科學問題的機會。
平心而論,我國的科技期刊是隨著西學東漸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它并不是西方科技期刊的附屬品。
尤其從近代來看,在改革開放之初,為了有利于學習和借鑒,我國創辦了一批專門介紹國外某一專科學術進展的綜述類期刊,在醫學領域中的國外醫學系列期刊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了解國際前沿科技發展的水平并加強與世界頂級期刊的聯系與合作,也曾出版過國外名刊的中文版,由中華醫學會編輯出版的《美國醫學會雜志中文版》無疑是這一領域的先驅。
然而,隨著我國科技的飛速發展,科技工作者國際交流的日趨頻繁,加之辦刊人學術水平的提高,這類專門介紹他山之石的期刊逐漸完成了其歷史使命,絕大多數已壽終正寢。
與此同時,大批以報道我國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科技成果、為國人學術交流提供平臺的中文科技學術期刊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迅速發展至目前的4 000多種,有力地促進了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和科研成果的推廣普及,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等一批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并擁有國際視野的中文期刊,通過加入本專業國際重要的數據庫,憑借期刊的英文目次和每篇文章的英文摘要將國內的研究成果推向了世界。
尤其是1893年創刊的《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以每年刊登數百篇英文全文的體量,為世界了解中國醫學的水平打開了一扇窗。這一時期的中國科技期刊充滿著我國科技工作者和辦刊人的獨立與自信。
2. 中國科技期刊改革太急且期望太高
作為一位“擇良而棲三十載、為人作嫁不歸路”的資深辦刊人,筆者深知,一本名刊的打造絕非一日之功,期刊百年老店的光環是歷代先哲和衷共濟、勠力同心的結晶。
然而,隨著國際化和全球化的深入,中國的科技發展和科技期刊的改革,在目標虛高和急功近利思潮的影響下步入了不切實際的大躍進時代。
一時間,為了“國際化”和一刀切的“轉企改制”,對中國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期刊的指責甚囂塵上,各級主管部門不遺余力地通過拔苗助長等方式鼓勵創辦和大力支持英文期刊。
無論是各級領導還是期刊管理者,竊以為其中絕大多數人對科技期刊的辦刊規律和發展歷程并無實質性了解,但言必稱SCI,語必提影響因子,一律將毫無可比性的中國科技期刊與世界著名期刊進行比較,并試圖通過推行各種帶有明顯刺激性的短期行為推高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目前國內各級期刊主管部門和學術組織、尤其是中國科協對中國科技期刊的重視程度已經達到歷史巔峰,在這種恨鐵不成鋼的期待中,加上多部委攜手實施的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的強力推進,近年來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期刊評價指標上都足以讓有關領導認為物有所值,但當前這種失之偏頗的政策導向,對絕大多數中文科技期刊卻帶來了優秀稿件外流和杰出編輯人才流失的雙重傷害。
不僅如此,目前國內影響因子較高的英文期刊,在國家各級資助中獲得了大量資金,與囊中羞澀的中文科技期刊相比存在天壤之別。
如果我們真正出于公心地計算一下這種對英文科技期刊改革大躍進中的投入產出比,就會發現這種慷慨地傾國家之囊的舉措所獲得的收益僅僅滿足了極少部分人的虛榮心和私利,絕不會對廣大的中國科技期刊起到引領和表率作用。就像中國足球一樣,底層的水平上不來,頂端肯定也會出問題。
有鑒于此,筆者非常贊同陳平原先生的高見:教育的實驗必須小心翼翼,特別忌憚連續急轉彎。寧肯膽子小一點,步子慢一點,追求的效果是“移步換形”,而不應該是“日新月異”。
舉一反三,竊以為對中國科技期刊的改革,又何嘗不是如此。如今政策主導下的中國科技期刊,由于過度重視互聯網技術和被迫進行市場化改革,也正是走在一條無關“本土情懷”、急速“與國際接軌”的“國際化”道路上。
實踐證明,“如果‘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最高追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絕對是沒有前途的!”
3. 不忘初心方能力戒好高騖遠
作為一位從編逾30載的編者,竊以為當下是中文科技期刊辦刊人承受內憂外患壓力最大的時期。
隨著國際科技交流的加劇和渠道的日益順暢,國內科學家有更多的機會通過全球頂級的期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這種現狀導致了國內期刊高質量稿件的匱乏,勢必出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
就在我們投入重金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英文期刊之際,筆者建議有關部門是否也可以再次弘揚“兩彈一星”精神,通過倡導和鼓勵中國的科學家用自己優秀的研究成果來鼎力支持中國的科技期刊呢?
我們深知,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之大國,只要有一小部分科學家愿意將投向國際名刊的稿件用以支持國內期刊,就足以滿足國內頂級期刊的需求。竊以為,要想中國的科技期刊步入世界名刊之列,這才是有關部門應該鼓勵和提倡的切實有助于中國科技期刊騰飛的正本清源之舉。
除了科技工作者的支持,辦刊人不忘初心的努力同樣必不可少。令人遺憾的是,如今不少辦刊人似乎早已忘卻我們出發時的初衷。
放眼望去,國內與期刊有關的學術會議上,數據庫收錄期刊標準的推介會、期刊評價指標的發布會、如何提高期刊評價指標的經驗交流會等,辦刊人對其趨之若鶩,會場常常是熙熙攘攘,人滿為患;而如何辦好高質量學術期刊的經驗分享會、有關期刊編輯質量的分析會等,與會者多半寥寥無幾,門可羅雀。
毋庸諱言,正是在這種錯誤的辦刊導向和浮躁思潮的影響下,部分中國的科技期刊完全背離了辦刊的初衷,編輯出版質量出現了明顯下滑,已經出版的刊物中前所未聞且貽笑大方的低級錯誤層出不窮,一些老字號的大刊名刊也同樣難以幸免。
針對這種嚴峻的現狀,如何傳承并踐行出版業前輩的工匠精神,筆者認為我們應銘記鄒韜奮先生的名言:“雜志一個錯字都沒有,在實際中也許做不到,但是我總是要以此為鵠的,至少能使它的錯字極少。”
最近中國新聞出版界隆重紀念鄒韜奮先生120年誕辰,韜奮精神已經成為我國新聞出版事業的一面旗幟。作為10年前第9屆“韜奮出版獎”的獲得者,筆者以為當前科技期刊辦刊人更應該弘揚韜奮精神:
1)永遠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
2)以讀者利益為中心,竭誠為讀者服務;
3)確定辦刊宗旨,形成內容特色;
4)堅持創新精神;
5)倡導甘于奉獻的精神。
作為科技期刊的辦刊人,一年之中何時為自己的節日?如今,似乎早已過了只有歲末年初總結當年成果的年代了。
依筆者愚見,如今的辦刊者中,辦外文期刊者最為關注的時刻是每年6月底SCI指標發布的日子,而辦中文期刊者尤為關注的是中信所及國內各種期刊數據庫指標發布的時刻,似乎辦刊人對期刊評價指標的翹首以盼遠遠超過了對辦刊內容的關注和讀者與作者對期刊的真實評價。
最近拜讀了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的文章《不要整天追問中國大學為什么還不“世界一流”》 ,深受啟示,對比來看,陳先生在文中涉及的當今國內大學所遇到的問題與中國科技期刊所面臨的狀況驚人地相似。
為此,筆者借用陳先生的思路,也對國人所辦的科技期刊發表管見,以期拋磚引玉。
1. 中國科技期刊的獨立與自信
2015年全世界慶祝科技期刊誕生350周年之際,中國的科技期刊也擁有了223年的歷史。
就科技期刊的使命而言,1869年《Nature》在其創刊時就已經開宗明義:期刊擬實現的目標可以概述如下:
1) 將科學工作和科學發現的偉大成果展示在公眾面前;推動科學的主張,在教育和日常生活方面獲得更為普遍的認可。
2) 為幫助科學家本身,提供全世界自然知識各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的早期信息,以及為他們提供一個討論隨著時間推移產生的各種科學問題的機會。
平心而論,我國的科技期刊是隨著西學東漸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它并不是西方科技期刊的附屬品。
尤其從近代來看,在改革開放之初,為了有利于學習和借鑒,我國創辦了一批專門介紹國外某一專科學術進展的綜述類期刊,在醫學領域中的國外醫學系列期刊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了解國際前沿科技發展的水平并加強與世界頂級期刊的聯系與合作,也曾出版過國外名刊的中文版,由中華醫學會編輯出版的《美國醫學會雜志中文版》無疑是這一領域的先驅。
然而,隨著我國科技的飛速發展,科技工作者國際交流的日趨頻繁,加之辦刊人學術水平的提高,這類專門介紹他山之石的期刊逐漸完成了其歷史使命,絕大多數已壽終正寢。
與此同時,大批以報道我國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科技成果、為國人學術交流提供平臺的中文科技學術期刊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迅速發展至目前的4 000多種,有力地促進了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和科研成果的推廣普及,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等一批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并擁有國際視野的中文期刊,通過加入本專業國際重要的數據庫,憑借期刊的英文目次和每篇文章的英文摘要將國內的研究成果推向了世界。
尤其是1893年創刊的《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以每年刊登數百篇英文全文的體量,為世界了解中國醫學的水平打開了一扇窗。這一時期的中國科技期刊充滿著我國科技工作者和辦刊人的獨立與自信。
2. 中國科技期刊改革太急且期望太高
作為一位“擇良而棲三十載、為人作嫁不歸路”的資深辦刊人,筆者深知,一本名刊的打造絕非一日之功,期刊百年老店的光環是歷代先哲和衷共濟、勠力同心的結晶。
然而,隨著國際化和全球化的深入,中國的科技發展和科技期刊的改革,在目標虛高和急功近利思潮的影響下步入了不切實際的大躍進時代。
一時間,為了“國際化”和一刀切的“轉企改制”,對中國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期刊的指責甚囂塵上,各級主管部門不遺余力地通過拔苗助長等方式鼓勵創辦和大力支持英文期刊。
無論是各級領導還是期刊管理者,竊以為其中絕大多數人對科技期刊的辦刊規律和發展歷程并無實質性了解,但言必稱SCI,語必提影響因子,一律將毫無可比性的中國科技期刊與世界著名期刊進行比較,并試圖通過推行各種帶有明顯刺激性的短期行為推高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目前國內各級期刊主管部門和學術組織、尤其是中國科協對中國科技期刊的重視程度已經達到歷史巔峰,在這種恨鐵不成鋼的期待中,加上多部委攜手實施的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的強力推進,近年來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期刊評價指標上都足以讓有關領導認為物有所值,但當前這種失之偏頗的政策導向,對絕大多數中文科技期刊卻帶來了優秀稿件外流和杰出編輯人才流失的雙重傷害。
不僅如此,目前國內影響因子較高的英文期刊,在國家各級資助中獲得了大量資金,與囊中羞澀的中文科技期刊相比存在天壤之別。
如果我們真正出于公心地計算一下這種對英文科技期刊改革大躍進中的投入產出比,就會發現這種慷慨地傾國家之囊的舉措所獲得的收益僅僅滿足了極少部分人的虛榮心和私利,絕不會對廣大的中國科技期刊起到引領和表率作用。就像中國足球一樣,底層的水平上不來,頂端肯定也會出問題。
有鑒于此,筆者非常贊同陳平原先生的高見:教育的實驗必須小心翼翼,特別忌憚連續急轉彎。寧肯膽子小一點,步子慢一點,追求的效果是“移步換形”,而不應該是“日新月異”。
舉一反三,竊以為對中國科技期刊的改革,又何嘗不是如此。如今政策主導下的中國科技期刊,由于過度重視互聯網技術和被迫進行市場化改革,也正是走在一條無關“本土情懷”、急速“與國際接軌”的“國際化”道路上。
實踐證明,“如果‘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最高追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絕對是沒有前途的!”
3. 不忘初心方能力戒好高騖遠
作為一位從編逾30載的編者,竊以為當下是中文科技期刊辦刊人承受內憂外患壓力最大的時期。
隨著國際科技交流的加劇和渠道的日益順暢,國內科學家有更多的機會通過全球頂級的期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這種現狀導致了國內期刊高質量稿件的匱乏,勢必出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
就在我們投入重金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英文期刊之際,筆者建議有關部門是否也可以再次弘揚“兩彈一星”精神,通過倡導和鼓勵中國的科學家用自己優秀的研究成果來鼎力支持中國的科技期刊呢?
我們深知,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之大國,只要有一小部分科學家愿意將投向國際名刊的稿件用以支持國內期刊,就足以滿足國內頂級期刊的需求。竊以為,要想中國的科技期刊步入世界名刊之列,這才是有關部門應該鼓勵和提倡的切實有助于中國科技期刊騰飛的正本清源之舉。
除了科技工作者的支持,辦刊人不忘初心的努力同樣必不可少。令人遺憾的是,如今不少辦刊人似乎早已忘卻我們出發時的初衷。
放眼望去,國內與期刊有關的學術會議上,數據庫收錄期刊標準的推介會、期刊評價指標的發布會、如何提高期刊評價指標的經驗交流會等,辦刊人對其趨之若鶩,會場常常是熙熙攘攘,人滿為患;而如何辦好高質量學術期刊的經驗分享會、有關期刊編輯質量的分析會等,與會者多半寥寥無幾,門可羅雀。
毋庸諱言,正是在這種錯誤的辦刊導向和浮躁思潮的影響下,部分中國的科技期刊完全背離了辦刊的初衷,編輯出版質量出現了明顯下滑,已經出版的刊物中前所未聞且貽笑大方的低級錯誤層出不窮,一些老字號的大刊名刊也同樣難以幸免。
針對這種嚴峻的現狀,如何傳承并踐行出版業前輩的工匠精神,筆者認為我們應銘記鄒韜奮先生的名言:“雜志一個錯字都沒有,在實際中也許做不到,但是我總是要以此為鵠的,至少能使它的錯字極少。”
最近中國新聞出版界隆重紀念鄒韜奮先生120年誕辰,韜奮精神已經成為我國新聞出版事業的一面旗幟。作為10年前第9屆“韜奮出版獎”的獲得者,筆者以為當前科技期刊辦刊人更應該弘揚韜奮精神:
1)永遠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
2)以讀者利益為中心,竭誠為讀者服務;
3)確定辦刊宗旨,形成內容特色;
4)堅持創新精神;
5)倡導甘于奉獻的精神。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允許從專項報銷的“卓越期刊”又增30項 |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期刊目錄的項目達到315項 2020-07-29
- 中國期刊界首次研討建設“精品國際科技期刊” 2012-09-14
- 《科學》關注中國科技期刊誠信“保衛戰” 201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