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材料技術與信息技術、納米技術、智能技術等融合發展趨勢,更加重視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與應用創新,制定重點品種發展指南,集中力量開展系統攻關,形成一批標志性前沿新材料創新成果與典型應用,搶占未來新材料產業競爭制高點。
專欄2 前沿新材料先導工程 |
1.石墨烯。突破石墨烯材料規;苽浜臀⒓{結構測量表征等共性關鍵技術,開發大型石墨烯薄膜制備設備及石墨烯材料專用計量、檢測儀器,實現對石墨烯層數、尺寸等關鍵參數的有效控制。圍繞防腐涂料、復合材料、觸摸屏等應用領域,重點發展利用石墨烯改性的儲能器件、功能涂料、改性橡膠、熱工產品以及特種功能產品,基于石墨烯材料的傳感器、觸控器件、電子元器件等,構建若干石墨烯產業鏈,形成一批產業集聚區。 2.增材制造材料。研究金屬球形粉末成形與制備技術,突破高轉速旋轉電極制粉、氣霧化制粉等裝備,開發空心粉率低、顆粒形狀規則、粒度均勻、雜質元素含量低的高品質鈦合金、高溫合金、鋁合金等金屬粉末。突破超高分子量聚合物材料體系中熱傳導、界面鏈纏及性能調控技術,開發增材制造專用光敏樹脂、工程塑料粉末與絲材。研究氧化鋁、氧化鋯、碳化硅、氮化鋁、氮化硅等陶瓷粉末、片材制備方法,提高材料收得率與性能一致性。建立生物增材制造材料體系,開發細胞/材料復合生物“墨水”。完善材料牌號,基本滿足國內增材制造產業應用需要。 3.納米材料。提升納米材料規;苽渌,開發結構明確、形貌/尺寸/組成均一的納米材料,擴大粉體納米材料在涂料、建材等領域的應用,積極開展納米材料在光電子、新能源、生物醫用、節能環保等領域的應用。 4.超導材料。加強超導材料基礎研究、工程技術和產業化應用研究,積極開發新型低溫超導材料,釔鋇銅氧等高溫超導材料,強磁場用高性能超導線材、低成本高溫超導千米長線等,在電力輸送、醫療器械等領域實現應用。 5.極端環境材料。完善高溫高壓、化學及水汽腐蝕、特殊空間、多因素耦合等極端環境模擬試驗條件,開展超高溫結構陶瓷、金屬基復合材料等開發,支撐能源化工、航空航天等領域極端環境材料需求。 |
(三)強化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建設。
加強新材料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的統籌銜接,完善創新鏈條的薄弱環節,形成上中下游協同創新的發展環境。統籌需求導向與超前探索,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整合完善創新資源,依托重點企業、產業聯盟或研發機構,組建新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新材料測試評價及檢測認證中心,建立新材料產業計量服務體系。統籌布局和建設材料基因工程重大共性技術研究平臺,充分依托現有科研機構,組建材料基因工程專業化研究中心,形成重點新材料創新基礎和開發共享的公共平臺,降低新材料研發成本,縮短新材料研發應用周期。
專欄3 新材料創新能力建設工程 |
組建新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以市場化運作為核心,以網絡化協作為紐帶,以共性關鍵技術和跨行業融合性技術協同開發、轉移擴散和商業應用為主要任務,形成石墨烯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輕量化材料、極端環境材料等新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重點開展技術聯合攻關、中試及工程化試驗、新材料應用模擬及服役檢測、新材料專業人才培訓等工作,加快新材料開發及產業化步伐。 組建新材料性能測試評價中心。組織重點新材料研發機構、生產企業和計量測試技術機構建立新材料測試評價聯盟,建設新材料測試評價及檢測認證中心。中心采取市場化機制運作,整合完善現有測試評價、設計應用、大數據等平臺資源,建立完善材料綜合性能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準則,形成一批專家評價隊伍,開展材料性能檢測、質量評估、模擬驗證、數據分析、表征評價和檢測認證等公共服務。 搭建材料基因技術研究平臺。開發材料多尺度集成化高通量計算模型、算法和軟件,開展材料高通量制備與快速篩選、材料成分-組織結構-性能的高通量表征與服役行為評價等技術研究,建設高通量材料計算應用服務、多尺度模擬與性能優化設計實驗室與專用數據庫,開展對國家急需材料的專題研究與支撐服務。 |
(四)加快重點新材料初期市場培育。
研究建立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定期發布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建設一批新材料生產應用示范平臺,組織開展新材料應用示范,加快釋放新材料市場需求。研究建立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配套材料應用推廣機制。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建立公共服務平臺,開展材料生產企業與設計、應用單位供需對接,支持材料生產企業面向應用需求研發新材料,推動下游行業積極使用新材料。
專欄4 重點新材料首批次示范推廣工程 |
實施重點新材料應用示范保險補償試點。鼓勵保險公司創新險種,對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中產品的應用推廣提供質量、責任等風險承保。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通過保險補償機制支持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降低下游用戶使用風險,突破“不敢用、不好用”瓶頸。支持保險經紀等中介機構創新服務模式,提高保險補償試點工作效率。 建設一批新材料生產應用示范平臺。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大型飛機、新能源汽車、高鐵、核電、超超臨界機組、海洋工程等領域,依托龍頭新材料生產企業和下游用戶,建立20家左右新材料生產應用示范平臺。重點針對下游用戶產品應用開展新材料工藝技術與應用技術開發,完善材料全尺寸考核、服役環境下性能評價及應用示范線等配套條件,實現材料與終端產品同步設計、系統驗證、批量應用與供貨等多環節協同促進。 開展重點新材料應用示范。以碳纖維復合材料、高溫合金、航空鋁材、寬禁帶半導體材料、新型顯示材料、電池材料、特種分離及過濾材料、生物材料等市場潛力巨大、產業化條件完備的新材料品種,組織開展應用示范。 |
- 華南理工大學王輝團隊 Nano Lett.:淀粉樣變新材料多方面治療阿爾茲海默癥 2024-10-09
- 天津大學潘莉教授團隊/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 Macromolecules:綜合性能優異、高效可調的等規聚丙烯基嵌段共聚物 2024-05-09
- 浙理工易玲敏教授團隊 CEJ:在多層次結構纖維素基輻射降溫新材料的制備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4-05-04
- 第六屆高分子成型加工及其產業發展研討會將于2023年5月12日在成都舉行(第二輪通知) 2023-03-06
- 程序冊 | 第五屆高分子成型加工及其產業發展研討會將于2021年5月14日在杭州舉辦 2021-05-11
- 第五屆高分子成型加工及其產業發展研討會將于2021年5月14日在杭州舉辦 | 第二輪通知 20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