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柔性力學微納傳感器特別是在人體生理信息監測和檢測方面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同時也有大量相關產業公司相繼成立。相比于傳統的硅基器件,由于具有舒適性、貼合性和可穿戴性等方面的特點而廣泛應用于人體物理和化學活動的監測,但作為力學器件的兩個重要指標靈敏度和線性度之間的矛盾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通常制備出的器件都需要以犧牲一個指標而為提升另一個指標服務,這往往限制了其實際應用的范圍,解決這一矛盾成研究難點。
近日,清華大學微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仿生針刺隨機分布結構的高靈敏度和寬線性范圍石墨烯壓力傳感器》(Epidermis Microstructure Inspired Graphene Pressure Sensor with Random Distributed Spinosum for High Sensitivity and Large Linearity)的研究成果,由人體皮膚感知微結構出發提出相似的仿生結構,通過微結構和分布模式的結合解決了靈敏度和線性范圍之間的矛盾,為力學器件性能的綜合提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皮膚的微結構示意圖,皮膚微結構和仿生結構照片,線性度和靈敏度與前人工作性能對比,腕部脈搏和呼吸監測結果。
任天令教授課題組基于人體皮膚,特別是指尖對于不同大小應力的高靈敏響應特點,根據對其微結構的研究提出了相似結構的制備。通過砂紙作為模板倒模成型柔性的基底,利用氧化石墨烯在高溫下還原后作為力學敏感層,制備出具有針刺形貌和隨機分布的壓力傳感器。該傳感器表現出優異的穩定性、快速響應和低探測極限,實現了在更寬線性測量范圍的高靈敏度。其中針刺結構之間接觸面積突變主要貢獻出高的靈敏度,隨機分布主要貢獻寬的線性范圍,通過兩者結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對矛盾。
正是由于該傳感器高的靈敏度和寬線性范圍,課題組成功了應用于對人體各種生理活動的監測,例如脈搏、呼吸和聲音識別,還實現對走、跑、跳等走路姿態的監控,以及對走路步態的監測。利用可穿戴的高性能力學傳感器對人體各種生理活動參數的獲取將會在個人健康和醫療方面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具有重大的應用前景。
該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和科技部項目的支持。
- 四川大學王延青 AFM:氧化石墨烯納米片協同雙工程設計硬碳 - 邊緣鈍化與催化SEI設計以實現超高初始庫侖效率鈉離子電池 2025-07-10
- 浙江大學高超教授團隊 《Nat. Commun.》:無溶劑熱塑性發泡法制備超彈性石墨烯氣凝膠 2025-07-09
- 中山大學顧林課題組 CEJ:利用熒光猝滅實現環氧防腐涂層中石墨烯宏觀分散的可視化與定量評估 2025-07-08
- 南方科技大學郭傳飛教授團隊 Matter:柔性傳感器界面再突破 - 超細微柱賦能強韌粘接與高靈敏感知 2025-07-01
- 西華師范大學劉琦課題組 CEJ:無引發劑太陽能光聚合制備高性能、寬環境適應性和可回收水凝膠傳感器 2025-06-26
- 澳門大學周冰樸團隊 ACS Nano:基于具軸向拉伸磁化傳感器的表面粘附仿生傳感 2025-06-24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張珽研究員團隊 AM:具有Janus結構高機械強度的選擇性響應柔性力學傳感器 202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