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蠶絲業的發祥地,為世界創造了絢麗多彩綢文化同時也為人類留下了豐富的家蠶資源。早在桑繭開始應用時候,天然彩色也同被發現,但作為“纖維皇后”的蠶絲在目前國際市場上大部分是白蠶絲,天然彩色絲所占比例極少。
經過十多年選種育種試養,由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陳玉銀教授團隊研制的全國首個實用型彩色蠶繭品種“金秋×初日”,近日亮相。
走進示范基地,一排排方格上結滿了金黃的彩色蠶繭,鮮艷奪目。走近細瞧,繭形大而勻稱,產量大又絲質好。“產品天然、保健、環保的特點符合現代消費時尚。”陳玉銀介紹,目前還有紅、綠等顏色品種正在選育。
“天然彩色繭絲由于含有類胡蘿卜素、黃酮等多種功能性活物質,除了具有天然的艷麗色彩外,還有多種優良特性 。”作為全國第一個進入推廣階段的實用型彩色蠶繭品種,背后的艱辛不言而喻。這項研究從2005年開始,如果從材料準備算起可以追溯至2002年。當時,陳玉銀在孟加拉國考察時發現當地的彩色蠶繭土種制品很受歐美消費者的青睞,“那個品種離我們現在的彩繭相去甚遠。”質量差、產量低、無法繅制高檔生絲。
隨后的幾年里,陳玉銀研究團隊首先在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天然彩色蠶繭的色素形成機制和遺傳機理基礎上,創立了家蠶紅、黃、綠、粉、桔等天然彩色繭的系列基礎品種。團隊通過目標導入,采用回交、雜交等育種手段,定向選擇培育而成,所產的蠶繭及蠶絲顯示出天然高貴的金黃色。
說到對“金秋×初日”這個品種名的理解,陳玉銀說,金秋表征鮮黃顏色,初日表征金黃色彩。“總體說來,色彩非常鮮亮金黃。”
陳玉銀團隊于2017年1月拿到浙江省農作物審定證書,開始進行大規模推廣。眼下正值春蠶繭收購期,收購企業以每公斤高于普通白色蠶繭3塊的價格敞開收購“金秋×初日”。而在產量上,“金秋×初日”比普通白色蠶繭高出20%,蠶農的增產效益十分可觀。
“針對陳老師的研究成果,我們實現了從可觀到可穿戴的重要轉變。”永康市農業局長朱志豪介紹,截至2018年初,永康已飼養彩繭品種“金秋×初日”758張,創新性地實現了從彩色繭到相關絲綢產品的開發和銷售渠道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