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3月11日上午舉行記者會,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副部長李萌、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司司長賀德方、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就“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
談“科技創新戰略”:到2050年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王志剛:
科技創新也有“三步走”戰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到2035年左右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去年我們國家按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排名,綜合科技創新排在第17位,到2020年原定目標大概在15位左右。
另外,我們的科技貢獻率要達到60%,去年達到了58.5%。
研發投入、論文數、專利數、高新區等方面的指標,去年都有不俗的表現。
當然,進入創新型國家,我們還是有短板的。
在基礎研究方面,特別是0到1的顛覆性技術和基礎理論、基本研究方法的探索,現在還有不足。
創新生態、科研生態需要進一步完善。
談基礎研究投入:地方財政和企業也要加大投入
王志剛:
我們經常拿中美基礎研究投入做對比,美國在15%左右、中國在5%左右。要承認,確實美國在基礎研究方面投入很大,并且產出也是世界第一。
就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來說,美國是聯邦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社會力量都在投,中國的5%基本上是中央財政投的,地方財政和企業投得很少。
但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好的勢頭,我們的企業特別是一些高新技術企業,現在都開始把基礎研究作為重點了。
另外,各國統計口徑還是有些差別,所以僅僅用數字本身還不能反映問題的全部。
中國加強基礎研究是堅定不移的,今后會更加加大投入力度。
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府要完善政策、搭建平臺、做好服務
王志剛:
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首先得出成果,在成果方面也要分它的成熟度。能不能轉化,能不能有轉化的合適主體。
另外,是市場機制,一定是市場機制來促進轉化。
成果的擁有者、成果的承接者,這兩個是主體;政府主要是完善政策,搭建平臺,做好服務。
全國人大專門修訂了科技成果轉化法,這部法律應該是最優惠和最貼近科技人員科技成果轉化實際的一部好法。
2017年,高校科研機構2700多家,轉讓各項科技成果35.4萬項,增長了近60%,合同額達到了751.76億元,同比增長27.5%。
談科研經費管理:既要信任激勵,也要監督約束
王志剛:
信任為前提,激勵是導向。我們對廣大科技人員給予充分信任。但信任為前提,不能沒有監督;激勵為導向,總還是要有約束。
包干制本身來講還是個手段。信任越大,實際上責任越大,授權越多,責任也是越大,壓力越大。
作為政府來講,實際上是要把包干制跟“放管服”結合起來。它是一種“放”,但是“放”不等于不管,只是管的方式、管的理念會發生變化。
另外,在基礎研究方面,自由探索為主,但是也有一些目標導向、任務導向。
談打破科研人員身份壁壘:項目、資金已打破身份之分
王志剛:
怎么讓科研人員有更好的科研環境,比如說帽子、牌子、報銷、填表等等方面有很多困擾。
科技部和相關部門一起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七項行動,使得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能夠落地。
政策發了,一些措施也都明確了,但是知曉度不夠高,宣傳的力度還不夠。
另外,還有政策的協同。有的政策和政策之間可能有點打架,正在和相關部門一起梳理。
同時,也要推動政策的落實,這樣才使得我們科技人員能夠真正享受到政策,不唯身份、不唯編制。
在科技項目、資金的支持和服務方面,已經打破了事業企業之分、身份之分,我們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既有在大學、科研院所的,也有在企業的,項目大家都可以申請。
全社會每個成員只要愿意去參與科研,參與創新,我們都是盡量把渠道疏通好。
談加強科研倫理建設:對為個人名利罔顧法律行為要加以約束
王志剛:
第一,科技本身就是雙刃劍,要趨利避害。
第二,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特別是在應用領域發揮科技的擴散性、滲透性,還是有一些不確定性,這就需要我們科研人員有強烈的責任感、科學精神、道德操守和科研倫理,當然還有遵守法律法規等方方面面的要求。
要告訴和引導科學家從事科研活動應當遵守什么樣的規范,轉化成果要遵守什么樣的規定,使我們科技人員更加理性、尊重規律、敬畏法律,對于那些為了個人名利罔顧法律的行為要加以約束。
同時,也希望新聞界和媒體朋友多做宣傳。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很重要的一點是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
談青年科學家發展:希望能給青年人更多成長空間
王志剛:
呼吁大家能給青年人更多的成長空間,要積極鼓勵扶持。作為老一代的科學家、成功的科學家,要有更高的姿態。
青年人的成長,既需要單位培養,從某種意義上也需要師父帶徒弟。導師和學生的關系,課題組長和科技人員之間的關系,總師和成員的關系,實際上也類似一個師父帶徒弟的關系。
作為總師,作為導師,作為組長,怎么能夠積極幫助年輕人,但是又給年輕人提供成長機會、工作舞臺?為什么過去很多年輕人很早就可以擔任一些課題組長,擔任一些主管設計師、主任設計師,而這種機會現在是不是可能少了一些?
在這一點上,還需要科技界的前輩們做更多的工作。不要一喊老板就真是老板了,科技界的“老板”的說法,我總是覺得不好聽,師生之間還是教學相長,學學相長的關系,共同保持良好的氛圍。
- 香港理工大學陶肖明教授團隊《Nat. Sustain.》綜述:通過科技創新推進紡織品的生命周期可持續性 2022-12-28
-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招聘信息 | 高分子、材料學、材料加工、化學、物理等相關專業 2021-08-05
- 《全國科技創新百強指數報告2020(企業、高校及研究機構篇)》在京發布 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