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血栓導致的心腦血管疾病一直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傳統的血栓治療藥物主要包括溶栓劑,抗凝劑和抗血小板藥物等。然而,傳統的治療藥物存在諸多不足,包括:藥物不良的理化性質、藥物在體內的循環時間較短、易引發全身性或局部出血等,導致臨床療效不佳、用藥安全風險大。
面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將生物納米技術應用于血栓診療已經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納米技術和生物材料的發展為血栓診療藥物的高效靶向遞送提供了可能。納米載體不僅可以顯著延長藥物的體循環時間,還能將診療藥物靶向遞送至病灶部位,有望大幅提升血栓的治療效果并降低脫靶毒副作用風險。鑒于近年來抗血栓納米療法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以及課題組在該領域的研究方向探索,沈陽藥科大學無涯創新學院何仲貴教授團隊羅聰教授從血栓精準診療和納米遞藥技術的角度出發,綜述了新型抗血栓納米療法的最新研究進展,發表于《Biomaterials》(2020年第255期)。
本文作者分別從“用于血栓精準診斷納米探針”、“高效抗血栓納米遞藥系統”和“基于生物納米技術實現血栓聯合診療”三個方面概述了新興納米療法在血栓診療中的重要進展。首先,血栓形成的早期診斷是有效治療的基礎,早期血栓形成的精準診斷對于疾病的及時、有效干預至關重要,文章總結分析了近年來發展的新型納米探針與傳統診斷方法(US、PAI、CT、MRI等)相結合,能顯著提升血栓診斷的精確性。其次,本文基于血栓特殊的組成成分以及病理特點,綜述了近年來發展的抗血栓納米遞藥系統,包括血栓靶向納米遞藥系統、智能響應釋藥的納米系統以及基于相轉變的新型納米療法。此外,針對單一治療策略面臨的瓶頸,聯合診療策略已經逐漸成為抗血栓研究的熱點,而納米藥物遞送系統為血栓的高效聯合診療提供了平臺,本文進一步討論了基于生物納米技術實現血栓聯合診療的最新研究進展。最后,作者基于納米療法治療血栓的優勢和不足進行了全面分析,重點討論了抗血栓納米療法在臨床轉換中面臨的諸多挑戰,為今后抗血栓納米藥物遞送系統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一定的思路。
本文第一作者為沈陽藥科大學無涯創新學院2019級藥劑學碩士研究生趙志強,沈陽藥科大學無涯創新學院何仲貴教授團隊羅聰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0.1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