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彈性和抗疲勞的氣凝膠在熱調節、傳感器、生物醫學等領域受到了廣泛關注。纖維素氣凝膠具有優異的結構完整性和機械性能,但是低彈性應變和不可逆的結構坍塌,嚴重限制其應用領域。由微尺度纖維組成的相互連接的內部結構可以減輕其不可逆的結構坍塌,提高氣凝膠對高應變壓縮的彈性,然而,目前制備這種微纖維的過程較為復雜。纖維素氣凝膠領域的研究一直在積極追求制造工藝和性能(各向同性超彈性)的改進。
圖1 (a)合成步驟的示意圖; (b)顯示氣凝膠具有各向同性彈性; (c) 彈性氣凝膠的SEM照片; (d) 40%壓縮應變下的100次疲勞試驗; (e) 人體手臂上填充氣凝膠包裹的織物照片,下面是對應的紅外圖像。
在前期的研究中(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1, 2106269),該課題組提出了一種以雙冰模板法,從納米纖維素中制造連續的亞微米纖維,用于超彈性氣凝膠應用。然而,這個過程會消耗很多能量與時間。從綠色化學的角度來看,開發一種以最少的化學使用量,從可再生生物質原料制備超彈性纖維素氣凝膠的方法,對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大的意義。麻纖維因其重量輕、機械強度高和高長徑比等優點從同類型的纖維素原料中脫穎而出。具有高剪切力耐受性的堅固的麻纖維可以在機械處理過程中保持其高長徑比(110)。與此同時,一些納米纖維也會隨著微纖維生成。這兩者都有利于在組裝成氣凝膠時在微纖維之間產生足夠的纏結(圖1c),所制備得到的氣凝膠顯示出優異的各向同性彈性(圖1b),和抗疲勞性能(圖1d)。高孔隙率(99.87%)和結構曲折度賦予該氣凝膠優異的隔熱性能(導熱系數小于0.0215 W m-1 K-1)。由于良好的隔熱和超彈性性能,本研究中開發的麻纖維氣凝膠可填充進織物中,用作保暖外套(圖1e)。該團隊提出的麻纖維氣凝膠的制備工藝也可以擴展到其他具有類似性能的天然纖維。
原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fm.202300893
- 武漢大學常春雨教授課題組 Adv. Mater.:納米纖維素低能耗、高產率制備新策略 2024-02-06
- 北科大王東瑞教授課題組《ACS AMI》:墨水直寫打印線寬50 μm、超高電導率的銀納米線圖案化電極 2023-02-22
- 浙江理工大學姚菊明教授團隊余厚詠副教授課題組在高長徑比纖維素納米纖維自交聯氣凝膠取得新突破 2018-06-06
- 美國塔夫茨大學研究人員用亞麻纖維“織成”晶體管 2019-08-27
- 汽車用聚合物基麻纖維增強復合材料通過鑒定 2015-01-16
- 東華大學在黃麻纖維關鍵技術研究方面獲突破 2011-03-18
- 北京化工大學汪曉東教授團隊 Nano-Micro Lett.: 碳化聚酰亞胺/凱夫拉纖維/氧化石墨烯@ZIF-67雙向復合氣凝膠封裝相變材料實現多重能量轉換與電磁屏蔽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