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極易造成損傷節段以下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具有致殘率高和恢復難的特點,目前臨床療效有限,已成為世界性醫學難題。脊髓損傷觸發“炎癥風暴”,導致瘢痕組織包裹的囊性空洞,嚴重阻礙軸突再生。近年研究發現生物材料在脊髓損傷修復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夠重建損傷部位微環境,促進軸突再生和功能恢復,為脊髓損傷修復帶來新的希望。但是目前報道的生物材料支架往往與脊髓組織適配性不佳,導致修復效果欠佳。
針對該關鍵難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脊柱外科戎利民教授/何留民研究員團隊近期開發了一系列基于自組裝多肽RADA16-X(X為功能氨基酸序列如IKVAV、RGD和YIGSR等)的生物適配性多功能水凝膠,在脊髓損傷部位重塑微環境穩態、支持神經再生、促進功能恢復。
圖1 F-SAP緩釋ISP/ILP調控脊髓損傷后微環境促進神經再生示意圖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smll.202205012
自組裝多肽大多通過非共價鍵作用形成水凝膠,力學強度和穩定性較弱,不利于神經再生。為提高自組裝多肽RADA16-X水凝膠力學性能,該團隊利用RADA16-IKVAV(F-SAP)與絲素蛋白(SF)構建復合水凝膠。與簡單復合不同,SF納米囊泡在靜電吸引和滲透壓差作用下向F-SAP納米纖維網絡遷移,發生構象變化再組裝成納米纖維,形成具有雙網絡的F-SAP/SF雜化水凝膠。控制F-SAP與SF作用時間可調控雜化水凝膠力學強度和活性因子釋放速率。
大鼠脊髓全橫斷損傷后,F-SAP/SF水凝膠聯合NT-3能夠較好地填充損處區域,調控巨噬細胞/小膠質細胞向抗炎型極化并分泌抗炎因子,改善病灶炎癥微環境。術后8周皮質脊髓束神經纖維穿越損傷區域生長,再生神經包括了運動相關的5-羥色胺(5-HT)神經纖維以及與感覺相關的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神經纖維。同時,再生神經軸突外包裹髓鞘。電生理檢測和后肢運動功能評分顯示F-SAP/SF顯著促進功能恢復。

圖 功能性自組裝短肽(F-SAP)與絲素蛋白(SF)協同組裝構建復合納米纖維水凝膠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g0234
生物材料在體內處于動態力學微環境,其結構完整性以及與脊髓組織的融合極易受到損害,不利于神經再生。針對這個瓶頸性難題,該團隊構建了基于自組裝多肽的多功能水凝膠。
圖 FC/FI可注射自修復水凝膠緩釋姜黃素修復脊髓損傷示意圖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bioactmat.2021.05.022
圖 CD/HRI-NT3可注射、自修復和粘附性能水凝膠修復脊髓損傷示意圖
CD/HRI-NT3溶液注射至大鼠脊髓全橫斷損傷處后形成水凝膠,與宿主脊髓粘結并能夠保持結構完整。術后2周,炎癥細胞非特異浸潤被抑制,向抗炎表型極化,微環境免疫穩態獲得恢復。CD/HRI-NT3水凝膠促進感覺軸突和運動軸突再生,且再生神經元與表達興奮性遞質標志物泡狀谷氨酸轉運體(Glut)和抑制性遞質標志物泡狀GABA(v-氨基丁酸)轉運體(VGAT)的末端密切相關。此外,CD/HRI-NT3水凝膠對脊髓損傷大鼠泌尿系統具有保護作用,能有效修復膀胱損傷。研究結果凸顯新型復合水凝膠在脊髓損傷再生修復中的巨大潛力,未來有望進一步應用于臨床研究。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304896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脊柱外科戎利民教授/何留民研究員團隊的系列研究顯示,功能多肽基納米纖維水凝膠具有促進神經再生的巨大潛力,修復脊髓損傷的同時,也可應用于其他類型的組織再生,助力更多疾病的治療發展。
- 華科大羅志強教授團隊 Adv. Mater.: 電容耦合響應水凝膠提供無線化電刺激促進脊髓損傷組織再生 2024-01-14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戴建武/趙燕南 ACS Nano:仿生脊髓纖維引導脊髓損傷后軸突再生和再髓鞘化 2023-12-15
- 吉大林權教授、吉大第二醫院楊小玉教授《Mater. Today》:仿生3D軟支架結合電刺激調控神經干細胞分化引導脊髓損傷修復 2023-12-02
- 東北林業大學劉守新教授團隊 Small:乙醇介導的膠束自組裝實現具有單晶形態和可調孔結構的有序介孔炭 2025-05-02
- 復旦大學王國偉團隊 Macromolecules:突破自組裝技術新邊界 - 高固含量下嵌段共聚物的熱誘導自組裝與熱誘導協同自組裝 2025-04-27
- 鄭大李占偉教授團隊 Nano Lett.:Janus粒子自受限自組裝構筑強圓二色性納米螺旋陣列 2025-03-25
- 華東理工劉潤輝教授課題組 AFM:功能化聚-β-多肽組裝體抗耐藥真菌感染 202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