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設備浪費普遍存在 儀器到期尚未拆封
2009-08-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位于某個小城市的大企業為提升技術水平,建了一個研發中心,花上億元從國外購買了一臺大型的材料分析設備,但是由于那家企業所處位置,沒有相應水平的科研人員,那臺昂貴的儀器就成了擺設。
還有一個單位購買了先進的電子顯微鏡,可是使用設備的人連比較簡單的“選取電子衍射”都調不出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徐堅認為,是由于長期片面單一地用論文數量來評價科研人員,科研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的作用被忽視,待遇低,致使他們工作不安心、不投入,也很難產生優秀的專業技術人員。相反,許多單位寧愿設備閑置浪費,也不愿意在引進、培養、穩定專業技術人員身上花錢。
第四個原因是,“買得起馬,配不起鞍子”。許多大型、高端儀器設備的使用與維護費用極其昂貴。這使得有些設備雖然可以擁有,但卻“伺候”不起(如大量耗電、耗材)。有些儀器,除了對溫度、濕度要求極高,稍微震動一下都有可能導致報廢。
此外,對儀器設備浪費沒有問責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既然有人給錢,為何不買?有些人對花費數百萬美元購買來的設備閑置,感受不到絲毫壓力。
一位大學教授說,造成這種壞現象的原因是制度設計不合理。現在的縱向課題經費,只能有10%用于人頭費,其余只能購買設備和消耗材料,如果你不在規定的時間內把經費花掉,就要被收回。這種情況下,只能買設備。而且借購買設備之名,許多人還能獲得出國考察的機會。
一位工科研究生曾在網上發帖:“我們學校某個學院買來的氣相、液相和質譜等儀器,放在實驗室,幾乎沒有用過。這些儀器只在有領導或專家來考察的時候,才被掀起‘紅蓋頭’展示一下。研究生們找到學院領導要求使用,領導說:‘現在還沒調試好,還沒有安排實驗員管理,尤其重要的是,你用壞了怎么辦?’”
完成高水平的工作關鍵還在于思路和創意
十幾年前的一件事,徐堅至今記得。當時他所在實驗室有了一筆錢,正在制定設備采購計劃,各個研究組都在爭。已故中科院院士、當時的實驗室老主任王景唐先生,就給同事們講了另一位中科院老院士的親身經歷。
這位老院士姓郭。一次郭先生去德國訪問講學,不慎將腳崴傷,行走不便,只好去醫院。德國醫生在郭先生的腳踝上反復按捏、檢查了幾次后,對老先生說,請你忍受一下。隨后,用一只小橡膠錘在老先生腳踝的某個位置上猛擊一下。老先生痛得頓時出了一身冷汗。醫生卻說,沒事了,你可以下地走一走。郭先生隨即站起,在地上走了幾步,真的沒事了。
王景唐先生說,這就是高水平,診斷正確,處理簡潔。如果是換了平醫、庸醫,肯定是先要求病人拍X光片、做CT檢查以及其他先進檢查手段都做上一遍,才確診。
“老先生講這段故事是想說,完成高水平的工作,并不一定要完全依賴最先進的手段和設備,也不要過分地去迷信先進的手段,關鍵還是在于思路和創意。”徐堅說,這段故事之所以讓自己至今記憶猶新,是自己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輩科學家的遠見卓識。
徐堅用一個形象的例子來做比喻,烹飪大賽提供給選手們的主料、炊具、灶具都是一樣的,在給定的題目下,做出什么樣的菜,最終還是要看選手們的創意與手法如何。做學問也是如此。
現在,徐堅所在的實驗室有一些“股份制設備”,有些設備單個課題組買不起,或者價格昂貴但使用率低,各個課題組共同出錢購買,“股權”換成使用時間。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真真)
相關新聞
- 科技部對科研設施與儀器閑置浪費出重拳 2018-12-28
- 《經濟學人》熱文:為什么讀博是浪費時間 2013-04-15
- 國務院學位辦主任:有些專業設博士就是浪費 2008-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