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屬性之一,自1848年巴斯德的開創性實驗以來,從外消旋混合物中生成同手性結構的研究已持續近兩個世紀。通過熵減過程形成的不對稱超結構,不僅引人入勝,還在理解自然界中同手性起源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通常情況下,消旋構筑基元結晶成手性空間群極為罕見。這種罕見性源于構筑基元的復雜化學性質,也為設計非中心對稱的光學活性材料帶來了巨大挑戰。盡管可以通過一維(1D)或二維(2D)超分子組裝在消旋體系中形成同手性結構,但通常僅形成特定手性域,整體仍不具有手性光學活性。在沒有外部手性源的干預下,實現消旋體系的全局手性的可控構建仍然是一個重大挑戰。
為應對上述挑戰,在上一個研究工作中(Angew. Chem. Int. Ed. 2025, 64, e202417495),蘇州大學張偉/日本金澤大學程笑笑等人基于手性高分子精密合成,在消旋聚合物體系中進行了全局域手性構筑。然而,除了對映異構體外,自然界中大量的非手性物質在不對稱放大中也起著關鍵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對映體過量或手性/非手性比例相對較低的情況下,通過手性刺激的共價或非共價結合導致的螺旋體過量也可在超分子結構中得到展現。對映體單元和非手性單元之間的復雜相互作用促進了手性-手性以及手性-非手性的交流、傳遞與不對稱放大。為了進一步實現無需任何外部不對稱干預即可精確調控此類體系中的全局域不對稱結構,他們基于對映體單體與非手性單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種新的手性交流模式。即具有相反構型的等量手性偶氮苯介晶基元作為“將軍”單元,在疏溶劑液晶核內觸發手性聯盟與手性競爭,從而誘導非手性偶氮苯“士兵”單元形成不對稱超分子結構并促使消旋納米聚集體中全局域手性的形成以及多重手性反轉(圖1)。
圖1.異手性核的消旋嵌段共聚物中對映體將軍與非手性士兵的手性交流
圖2.分步聚合誘導手性自組裝(PICSA)策略制備消旋S&S液晶共聚物組裝體
圖3. 不同對映體將軍/士兵比例下的手性交流示意圖及對應組裝體的CD光譜
通過CD/UV-vis、DSC、X射線衍射儀等儀器詳細跟蹤了聚合物組裝體內部介晶基元堆積模式與手性交流的關系。結果表明液晶相轉變、將軍和士兵單元的手性偏好以及“手性核”的穩定性,使得消旋S&S共聚物組裝體能夠以對映體選擇性的方式在異手性嵌段之間表現出多種手性交流模式。該工作為闡明對映體與非手性構筑基元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在消旋聚合物體系中的手性動態調控提供了可能,并為消旋納米材料的去消旋化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0444
通訊作者簡介
程笑笑,2017年在安徽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22年在蘇州大學朱秀林課題組獲得博士學位。2018年赴日本北海道大學進行交流學習。2021年獲得日本名古屋大學的CSC留學資格。2023年在日本金澤大學擔任博士后,2024年起被聘為助理教授。他的研究興趣是精密高分子合成、手性轉移和螺旋聚合物。已發表50余篇學術論文,包括Angew. Chem. Int. Ed.(11篇), J. Am. Chem. Soc., Chem. Sci.(3篇), Small, Macromolecules等期刊,撰寫1本書的章節。
張偉,2001年畢業于安徽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06年在蘇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指導老師是朱秀林教授。隨后在日本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藤木道也教授的指導下進行博士后研究(2009-2011年),現為蘇州大學教授。他目前的研究興趣是聚合物合成、超分子化學和手性組裝。已發表200多篇SCI文章和撰寫3本書的章節。
- 復旦大學徐凡教授團隊 Nat. Comput. Sci. 封面:手性扭轉力學解碼沙漠植物生存策略 2025-05-10
- 中科院化學所陳傳峰研究員團隊《Nat. Commun.》:非手性發光分子溶液體系高不對稱因子圓偏振發光 2025-03-29
- 華南理工大學趙祖金教授《Nat. Commun.》:利用手性TADF敏化劑和非手性MR分子構建超熒光圓偏振OLED 2025-03-04
- 青科大李志波/劉紹峰教授團隊 ACS Catal.: 新型鉿金屬催化劑鏈穿梭聚合制備高熔點烯烴嵌段共聚物OBC 2025-05-11
- 暨南大學寧印教授 Angew:單晶顆粒內部微觀結構的空間調控 2025-05-05
- 復旦大學王國偉團隊 Macromolecules:突破自組裝技術新邊界 - 高固含量下嵌段共聚物的熱誘導自組裝與熱誘導協同自組裝 2025-04-27
- 蘇州大學張偉教授團隊 Angew:消旋聚合物體系中全局域手性的動態切換 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