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劉文廣/崔春燕團隊、天津醫院楊強團隊 AFM:珊瑚啟發的原位成孔的生物活性黏合劑用于兔橈骨骨折修復
2025-06-04 來源:高分子科技
使用骨黏合劑替代傳統的骨釘、骨板等對受損骨組織進行固定并促進骨再生是骨修復領域的變革性創新。但是傳統的骨黏合劑面臨黏附強度低、生物相容性差以及體內不可降解等缺陷。并且這些黏合劑內部緊密的交聯網絡和不可降解性使骨相關細胞無法向內長入,進而限制了受損骨組織再生的速度。
近期,天津大學劉文廣教授/崔春燕副研究員團隊與天津醫院楊強教授團隊受珊瑚骨骼在海水中多孔結構形成過程的啟發,合作構建了一種可在體液環境下原位形成多孔結構的生物活性骨組織黏合劑。該黏合劑通過將天然活性分子硫辛酸及其鹽(硫辛酸鈉)與生物活性玻璃共混,經一步簡單的加熱冷卻方法制備而成。在體液環境下,黏合劑中的生物活性玻璃會原位礦化為具有促進骨再生的羥基磷灰石,并且生物活性玻璃自身的堿性會使其周圍的羧基被部分去質子化為羧酸鹽,進而將疏水的聚硫辛酸轉變為親水的聚硫辛酸鹽。隨著在體液中的時間延長,聚硫辛酸鹽逐步發生解離,原位形成多孔結構以促進骨相關細胞向黏合劑內部長入,并且釋放硫辛酸基活性分子來調控受損骨組織局部的炎癥微環境(圖1)。
圖1. 原位成孔的骨黏合劑的制備過程和促進骨再生的過程
將該黏合劑在體外浸泡模擬體液后進行SEM測試,證實了其可原位形成多孔機構的特性(圖2a),并且在模擬體液中浸泡后生物活性玻璃可被原位礦化為羥基磷灰石(圖2b-c)。使用該黏合劑對兔的橈骨骨折缺損模型進行修復,與空白對照組以及無多孔結構形成的骨黏合劑組相比,可原位形成多孔結構的骨黏合劑明顯地加速了骨再生的速度。因此,多孔結構對于促進骨修復是至關重要的,本工作為骨黏合劑的設計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圖2. (a)不同組成黏合劑浸泡模擬體液后的SEM圖片;(b)不同組成黏合劑浸泡模擬體液后的紅外光譜圖;(c)不同組成黏合劑浸泡模擬體液后的XPS結果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507592
版權與免責聲明:中國聚合物網原創文章。刊物或媒體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info@polymer.cn,并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華科大楊光教授團隊《Bioact. Mater.》綜述:含有生物活性分子和干細胞的載體型水凝膠用于缺血性腦卒中治療 2025-03-09
- 上海交大趙慧教授、朱申敏教授團隊《ACS Nano》:仿生手性螺旋結構觸發的“生物活性”治療性接觸鏡用于角膜損傷快速修復 2025-03-01
- 塔夫茨大學David Kaplan 院士/Chunmei Li 教授團隊 Nat. Commun.:基于蠶絲蛋白的生物活性塑料 2025-01-05
- 安理工王文新團隊 AFM:通過平衡內聚力與黏附力提高雙網絡水凝膠黏合劑的強度 2024-03-02
- 蘭州化物所周峰/麻拴紅/馬延飛、蘭大梁永民《ACS AMI》:基于分子鏈軟硬片段構建高性能黏附材料 2022-03-04
- 天津大學劉文廣教授團隊《AFM》:兩性離子引發的超級黏合劑,可實現在多種惡劣環境中長效高強黏合 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