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工程教育年會召開 眾專家呼吁“回歸工科”
2009-12-28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中國工程師培養面臨歷史契機
沒有周末,沒有假日,甚至沒有陪女友看看電影的夜晚。畢業一年多,周平的字典里只有一個字:“忙”!
27歲的周平是浙江一家研究院建筑設計師,本科在西安交大學畫了5年建筑設計圖,研究生又進南京大學繼續深造。前不久,周平作為年輕的建筑師登上一次全國大獎的領獎臺,“很多城市都變成了大工地,中國的建筑設計師大有可為”。
關于收入,周平沒有具體透露,但表示雖然房價在不斷飆升,自己已經開始積攢力量,隨時準備出手,“兩居室的首付已經差不多了”。
在周平的身后,中國工程師培養正面臨著歷史性的契機。
潘云鶴院士說,中外發展的經驗表明,工程需求提供的任務和崗位為產生優秀的工程科技人才提供了肥沃土壤。
以美國為例,上世紀40年代的曼哈頓原子彈工程、60年代阿波羅登月計劃、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等重大工程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工程科技人才,美國也由此成為世界最強的大國。
潘云鶴院士把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工業化發展梳理為四個階段:共和國成立之初,依靠蘇聯;上個世紀50年代末,依靠自力更生發展(完全封閉);上個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下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特別是加入WTO后,形成全球條件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
他就此預測,2009年之后,中國經濟肯定會轉向新的模式: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模式。
一組數據顯示,宏大的工程規模正為中國工程科技人員的成長提供著千載難逢的機遇:
大規模的產品生產。中國制造業規模目前居世界第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有210種產品,如鋼、煤、汽車等產量世界第一。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雯雯)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