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還只是一個材料大國,離材料強國還有較大差距。”
我國的新材料事業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在領導制定《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時就已經把新材料項目列入其中。“當時國外對中國的封鎖十分嚴密,但經過科研工作者的多年自力更生,我國在化工、冶金等新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并為今天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克健回憶說。
我國新材料技術和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新材料產業通過自主創新,在一些領域具有技術優勢,如非線性光學晶體、通過材料領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了一批關鍵新材料,如集成電路用配套材料、超級鋼、稀土功能材料、鎂合金等已實現規模化生產。
一份資料顯示,我國在新材料領域的基礎研究已經具備相當實力,在材料方面發表的論文已占全世界第二,材料領域的發明專利從2008年開始已占全球第一。
李克健介紹說,在激光晶體、光學晶體材料等方面,我國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納米碳管、高溫合金和功能陶瓷的研究和開發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自身特色,“但我國還只是一個材料大國,離材料強國還有較大差距。”
“中國新材料領域的研發水平落后發達國家的差距大約是5年,不過這種差距正在逐步縮小。”龔發金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大約有10%左右的領域國際領先,60%—70%處于追趕狀態,還有20%—30%存在相當的差距。
想要實現從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的轉變,僅有科研是不夠的,生產與應用也是重要標志之一。
近年來,我國政府在新材料產業發展過程中給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新材料產業體系。截至2009年底,我國區域性新材料產業基地已達88家,全國20多個省市將新材料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重點之一,北京、湖南、山東等地新材料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新材料產業正逐步成為地區經濟的重要增長極之一。
“但總體而言,我國新材料產業規模還不大,多數處于發展初期,產業呈集聚發展趨勢、區域特色明顯,形成了各有優勢、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龔發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