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堯:我國大學存在十五大“流行病”
2010-03-24 來源:科學時報
10 大學引進人才高薪化
“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我國大學立足于擴招后的實際需要,前幾年,把重心放在了基礎設施建設上。如今,“筑巢”運動已近尾聲,各大學紛紛集體從“蓋大樓”向“引大師”轉身,為了提高辦學水平,出臺了各種各樣的優惠政策。縱觀各大學的“引人計劃”,待遇相當優厚。有的大學為引進人才開出年薪百萬元,有的承諾送一套價值超百萬元的別墅……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哈爾濱理工大學開出的條件是:教學科研經費,理工類不低于100萬元,人文類不低于50萬元;安家費40萬元;崗位津貼每年10萬元。華北電力大學則表示,3年內提供最高金額200萬元的研究經費。
以上可見,各大學把“待遇”作為吸引人才的首要條件。可是,慕尼黑工業大學副校長孟麗秋卻說,德國的大學一般只考慮引進一些大師級學者,這些人學術水平高,對名利看得很淡,不會把“待遇”看得比教育、研究更重要。海德堡大學副校長Dr.Kurt Roth認為,大學應該做的,是為引進人才創造更加理想的科研環境。其實,大學最缺的不是人才!而是使用人才的機制和能讓人才施展才華的環境!正如中科院院士李德仁所說:對于引進的人才,他更看重的是給他們創造條件,讓他們通過努力來創造價值。就是說,吸引人才,不只是靠待遇;更重要的是靠感情、靠事業、靠良好的用人環境。對此,大學要反思:大學在引進人才方面,如何處理待遇、事業、情感與引人留人的關系?
11 大學教師門檻“雙高”化
2007年,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財經學院等學校相繼宣布:今后想來學校當老師,必須是博士。近年來,許多大學提出,青年教師要博士化,并大量評聘和引進教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學歷高職稱“大躍進”現象。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說,現在有的大學甚至連儀器管理員也要招博士,盲目追求高學歷,會導致人才的浪費。這種不實事求是,泛泛地要求高學歷高職稱,而不注意真才實學,就會助長大學教育形式化,更為嚴重的是加速了大學教師庸俗化。一位大學教師說,以學歷和職稱論人才,實際上是鼓勵教師把精力集中到爭高學歷、高職稱上,至于真正的教學與學術水平則置若罔聞。更有甚者,不少大學干脆把學歷和職稱作為確定工資高低、福利津貼發放的唯一標準,在人才使用上不是憑水平,而是唯學歷是從。毋庸置疑,大學教師門檻簡單的“雙高”化,已經成為教師隊伍建設中最為嚴重的硬傷。
如果魯迅今天去大學應聘,當然聘用不上,雖然是世界大文豪,雖然是文學家,但不是博士、教授呀!唯博士、教授是舉的動因是為了應付上邊的評估,是為了學校的虛榮。這樣的招聘辦法,不但不利于教師隊伍建設進入良性循環軌道,而且還會助長現在教師中已經生成的畸形考博、評職稱風,導致教師隊伍內部的學歷、職稱虛高,教育質量難以保證。因此,教育管理部門應該從真正有利益質量提高的角度制定教師評價標準,學校應該不拘一格選聘適合具體崗位的教師。只有這樣,才能防止教師學歷、職稱虛高,學風浮躁。對此,大學要反思:如何解決高學歷高職稱“大躍進”引起的學風浮躁問題?大學教師都是博士、教授,這是否有利于形成大學教師隊伍的良好生態?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山大學吳丁財/黃榕康/鄭冰娜/王輝團隊 Adv. Mater.:具有長駐留性的可注射多孔炭納米酶水凝膠實現腫瘤的協同治療 2025-07-04
- 廈門大學曹學正教授 Macromolecules:高強高黏超流體動態高分子網絡的仿生設計及跨尺度流變理論模擬揭秘 2025-07-03
- 廈門大學侯旭教授團隊 AFM:具有顏色指示氣體輸運開關閾值的磁響應光子液體門控 2025-07-02
- 劉堯:教授的評審標準不可降低 2010-02-23
- 劉堯:設“教學型教授”有誤導傾向 200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