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堯:教授的評審標準不可降低
2010-02-23 來源:科學時報
2009年“教學型教授”在一些大學出籠,條件是只要“教學好”,科研不夠也可以“破格”晉升教授,并且認為這是“把最優(yōu)秀的老師引導到教學一線”的英明舉措。
其實,這個導向是有誤的!敖淌凇笔鞘裁匆馑?“教授”源于“傳教授業(yè)”的字義,是古代就已使用的學官名稱,在漢唐時期的大學中都設有此職!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對“教授”的解釋是“高等學校中職別最高的教師”。
教授是代表大學精神的大師
教授是大學資深教師,以在大學教書育人為本體、為使命、為人生要務。教授首要的任務應該一心一意搞教學,如果不能給學生上課的人,就不能稱其為教授。
教授還應該是大師,是大學精神的代表。大學精神、教育家和大師的誕生,是一個共生的過程。正如梅貽琦校長說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鼻迦A、北大有很多大師級的教授,包括蔣夢麟、胡適、陳寅恪、朱自清等,這些教授不僅在學術上有成就,而且在道德修養(yǎng)上一直受到人們的景仰。也就是這個原因,現(xiàn)在的人們還懷念當年北大、清華所代表的大學精神。其實,任何一所大學的精神,永遠是由這所大學的教授來代表的,如果一所大學有一批既有大學問,又有崇高道德的教授,這所大學就會成為令人難以忘懷的大學。一個道德崇高的教授的所作所為,不會基于庸俗的價值觀,而是基于一種理想主義。教授是大學精神的創(chuàng)新者,是科學真理的堅定實踐者,也是大學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真正繼承者。
教授是人類精神家園的守護神
教授還是披肝瀝膽、十年磨劍的結果,是知識的化身,是正義的力量,是人類進步的張力,是人類精神家園的守護神。教授是秉承真理來改善人類心靈的牛虻,如蘇格拉底,他把自己的哲學和生活實踐融為一體。今天的蘇格拉底到哪里去了?世俗化的風如潮水般涌動,金錢腐蝕了人們的心靈。作為教授的知識分子就應該勇于承擔起歷史的重任,應該是推進社會文明的道德楷模,承載起“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責。
教授要教育學生怎樣做人,要讓學生了解古代文明、現(xiàn)代文明和未來文明。一個民族沒有現(xiàn)代科學就會落后,而一個民族沒有人文文化,精神就會迷失,民族就會異化。一個社會沒有人文精神,就是一個病態(tài)的社會。一個人沒有人文精神,就是一個殘缺的人。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燦爛文明,教授有責任讓學生從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文明中汲取豐富的人文營養(yǎng)。如果不對當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進行培養(yǎng)的話,未來的他們將成為迷惘的一代,這決不是危言聳聽。
教授應承擔三大職能
盡人皆知,大學教師是承擔大學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主體,具有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三大職責。這三大職責是辯證統(tǒng)一的整體,缺少或弱化其中之一就不是合格的大學教師,當然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學教授。
大學教師是履行高等教育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和提高民族素質(zhì)的使命。大學最基本的職能是教學。沒有教學,就不是一所大學;沒有以教學為本的大學教師,就不是合格的大學教師。但是,大學同時還是知識生產(chǎn)、傳播和創(chuàng)新的機構。探索真理、發(fā)展科學是大學也是大學教師的重要職責。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說過:“你不教課,就不是教師;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師。”大學教師不同于一般的教師,其工作不是簡單地把已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夠了,還要在知識傳授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促進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這就需要科研來支撐。在我國實施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今天,科研和社會服務是教學的活水源頭,沒有科研和社會服務支撐的教學是遠離科學前沿和社會實踐的、是沒有生命力的。
教授的評審標準不可降低
從理論上講,大學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是辯證統(tǒng)一、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高質(zhì)量的教學,往往是高質(zhì)量科學研究成果轉(zhuǎn)化為教學資源的產(chǎn)物。所以說,大學教學應該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學術活動,其教學內(nèi)容應該反映科學研究的新成果。正如美國教育家歐內(nèi)斯特·博耶所說,學術水平并非一個深奧莫測的附屬物,它處于教師職業(yè)生活的核心。大學教師把教學與科研統(tǒng)一起來,對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要重視教學,要改變“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但也要防止“重教學、輕科研”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因此,大學教師要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第一,要立足教學搞科研。這是大學教師科研的特點所在。所謂立足教學搞科研,就是為了搞好教學和在搞好教學的基礎上搞科研,在所教學科中確定研究領域、研究方向和研究課題。第二,要搞好科研促教學。大學教師的科研除了要服務社會,促進科技、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之外,更重要的是服務于教學,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總而言之,大學教師應該教學、科研兩手抓,可以有側(cè)重,但兩手都要有真貨,不應該把教學和科研對立起來,對于教學好的教師也要把住學術標準,不能隨意予以晉升學術職稱。
(作者系浙江師范大學教育評論研究所所長)
其實,這個導向是有誤的!敖淌凇笔鞘裁匆馑?“教授”源于“傳教授業(yè)”的字義,是古代就已使用的學官名稱,在漢唐時期的大學中都設有此職!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對“教授”的解釋是“高等學校中職別最高的教師”。
教授是代表大學精神的大師
教授是大學資深教師,以在大學教書育人為本體、為使命、為人生要務。教授首要的任務應該一心一意搞教學,如果不能給學生上課的人,就不能稱其為教授。
教授還應該是大師,是大學精神的代表。大學精神、教育家和大師的誕生,是一個共生的過程。正如梅貽琦校長說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鼻迦A、北大有很多大師級的教授,包括蔣夢麟、胡適、陳寅恪、朱自清等,這些教授不僅在學術上有成就,而且在道德修養(yǎng)上一直受到人們的景仰。也就是這個原因,現(xiàn)在的人們還懷念當年北大、清華所代表的大學精神。其實,任何一所大學的精神,永遠是由這所大學的教授來代表的,如果一所大學有一批既有大學問,又有崇高道德的教授,這所大學就會成為令人難以忘懷的大學。一個道德崇高的教授的所作所為,不會基于庸俗的價值觀,而是基于一種理想主義。教授是大學精神的創(chuàng)新者,是科學真理的堅定實踐者,也是大學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真正繼承者。
教授是人類精神家園的守護神
教授還是披肝瀝膽、十年磨劍的結果,是知識的化身,是正義的力量,是人類進步的張力,是人類精神家園的守護神。教授是秉承真理來改善人類心靈的牛虻,如蘇格拉底,他把自己的哲學和生活實踐融為一體。今天的蘇格拉底到哪里去了?世俗化的風如潮水般涌動,金錢腐蝕了人們的心靈。作為教授的知識分子就應該勇于承擔起歷史的重任,應該是推進社會文明的道德楷模,承載起“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責。
教授要教育學生怎樣做人,要讓學生了解古代文明、現(xiàn)代文明和未來文明。一個民族沒有現(xiàn)代科學就會落后,而一個民族沒有人文文化,精神就會迷失,民族就會異化。一個社會沒有人文精神,就是一個病態(tài)的社會。一個人沒有人文精神,就是一個殘缺的人。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燦爛文明,教授有責任讓學生從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文明中汲取豐富的人文營養(yǎng)。如果不對當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進行培養(yǎng)的話,未來的他們將成為迷惘的一代,這決不是危言聳聽。
教授應承擔三大職能
盡人皆知,大學教師是承擔大學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主體,具有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三大職責。這三大職責是辯證統(tǒng)一的整體,缺少或弱化其中之一就不是合格的大學教師,當然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學教授。
大學教師是履行高等教育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和提高民族素質(zhì)的使命。大學最基本的職能是教學。沒有教學,就不是一所大學;沒有以教學為本的大學教師,就不是合格的大學教師。但是,大學同時還是知識生產(chǎn)、傳播和創(chuàng)新的機構。探索真理、發(fā)展科學是大學也是大學教師的重要職責。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說過:“你不教課,就不是教師;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師。”大學教師不同于一般的教師,其工作不是簡單地把已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夠了,還要在知識傳授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促進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這就需要科研來支撐。在我國實施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今天,科研和社會服務是教學的活水源頭,沒有科研和社會服務支撐的教學是遠離科學前沿和社會實踐的、是沒有生命力的。
教授的評審標準不可降低
從理論上講,大學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是辯證統(tǒng)一、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高質(zhì)量的教學,往往是高質(zhì)量科學研究成果轉(zhuǎn)化為教學資源的產(chǎn)物。所以說,大學教學應該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學術活動,其教學內(nèi)容應該反映科學研究的新成果。正如美國教育家歐內(nèi)斯特·博耶所說,學術水平并非一個深奧莫測的附屬物,它處于教師職業(yè)生活的核心。大學教師把教學與科研統(tǒng)一起來,對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要重視教學,要改變“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但也要防止“重教學、輕科研”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因此,大學教師要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第一,要立足教學搞科研。這是大學教師科研的特點所在。所謂立足教學搞科研,就是為了搞好教學和在搞好教學的基礎上搞科研,在所教學科中確定研究領域、研究方向和研究課題。第二,要搞好科研促教學。大學教師的科研除了要服務社會,促進科技、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之外,更重要的是服務于教學,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總而言之,大學教師應該教學、科研兩手抓,可以有側(cè)重,但兩手都要有真貨,不應該把教學和科研對立起來,對于教學好的教師也要把住學術標準,不能隨意予以晉升學術職稱。
(作者系浙江師范大學教育評論研究所所長)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由中國聚合物網(wǎng)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jīng)本網(wǎng)同意不得全文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西南林大杜官本教授、楊龍研究員團隊 Nat. Commun.:碳化聚合物點誘導結晶域集成取向調(diào)控構建強健和堅韌水凝膠 2025-07-07
-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姜鋒教授團隊《Prog. Mater. Sci.》綜述:阻燃策略進展與展望 2025-07-06
- 西北師范大學王榮民、宋鵬飛教授團隊 Macromolecules:兼具抗菌和抗生物膜功能的攻防一體聚(季鏻鹽-冰片)抗菌材料 2025-07-06
- 劉堯:我國大學存在十五大“流行病” 2010-03-24
- 劉堯:設“教學型教授”有誤導傾向 200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