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高校領導學成歸來請向公眾匯報
2010-05-1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日前聯合發布《關于組織實施高校領導赴海外培訓2010年項目的通知》,共100名左右高校領導今年將到日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地培訓。
西方不僅是現代學術的源流,也是大學制度的發端,歷史上大師輩出,當下依舊新星璀璨。相形之下,吾國大學的差距如此之大,自當迎頭趕上,出去走走自然必要。海外培訓當然是為了“師夷長技”,至于其后能否“自強”,就另當別論了。
海外培訓、出國考察歷來名聲不佳,民眾很容易將百余人出國與公款旅游掛鉤。如今領導們國門未出,公眾已然炮聲隆隆。此等憂慮不無道理,但并不足以構成反對海外培訓的充分條件。且不說這種思維涉嫌“有罪推定”,為預防腐敗而阻止出國本身就很滑稽。海外培訓之價值與必要性毋庸置疑,即使果真涉及公款私用,也應訴諸事后的糾錯與懲戒機制。
任何一個思進的民族,都必然主動汲取異質文化的精粹,困頓不前的中國高等教育更該向西方求教。海外培訓之類問題,不應存在該與不該的爭論,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值與不值”。以往出國“學習”了這么多年,也沒見國內大學有太大起色;赴外官員一批又一批,卻不見一套取人之長且能補己之短的系統理論。效率低若至此,難道還不該反思反思嗎?
以“人次”填補“低效”無非是重復昨天的失敗,首要的是革新出國培訓模式,其后才有希望真正學到點海外經驗。這一切的核心在于,重構科學的出國人員選拔規則與學習效果測度體系。過去的名額分配向來基于“推薦”,由于高校行政化泛濫成災,往往是官高者得此良機。因此,效率在最初環節就開始流失。
事實上,參加培訓這事還真不是官大就可以做得更好,有限名額的分配同樣應引入競爭機制——自愿申請、公開辯論、投票公選。選出有志有能者,才更具學習力。另外,對學習效果也應有更嚴苛的評估體系。筆者建議,培訓歸國之日,每個“學員”都應在大眾媒介刊出自己的“報告”,不僅包括所見所感,更要有切合實際的改進建議。之后,再由公眾評判這份“報告”的價值,據此決定經費報銷比例。
出國培訓固然是大學求變的有效路徑之一,但同樣要考慮“費效比”。“理由正當”而“事實低效”的海外學習,只能讓公眾一再失望。出國成效取決于培訓模式的變革程度。除此,應嘗試開拓更多求學西方的有效路徑,如吸納西方專業人才和更多中國留學生,投入這場吾國高校之自贖與自新的運動。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高校領導任期內就該遠離科研 2015-06-01
- 吉林大學副校長涉嫌受賄 今年已有18位高校領導“落馬” 2014-08-21
- 教育部:重點高校領導60歲要“退休” 2014-02-20
- 周緒紅院士談“高校領導赴海外培訓項目”啟示 2012-01-19
-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林童教授在北京化工大學作學術匯報 2019-12-23
-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生物基材料制造關鍵技術與產品”項目啟動暨課題實施方案匯報會召開 2012-07-19
- 國家大學科技園整改工作匯報會在京召開 201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