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手機化學傳感器在美問世
2010-05-2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可應用于手機上的微型化學傳感器,借助手機或其他無線通訊設備,這種被稱為“硅鼻”的傳感器可在第一時間檢測出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并自動發出氣體的種類和傳播范圍等信息。
其原理是在具有納米孔的硅芯片上集成數百個獨立的微型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可辨別出特定的有毒氣體分子并作出反應。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生物學和化學教授邁克爾·希勒解釋稱,該過程類似于鼻子對氣味的感知:研究人員在傳感器上設置了一組能“感知”多種化學物質特性的“感覺細胞”,一旦有特定化學物質出現,傳感器將被激活,“大腦”就能判斷出具體化學物品的種類。
希勒表示,現在人人都擁有手機,如果該技術能夠應用于大多數手機當中,一旦發生有毒氣體泄漏或化學污染事故,人們將能利用嵌入手機中的傳感器第一時間知道事故地點以及危害程度等信息。
研究人員稱,目前該芯片已可分辨水楊酸甲酯和甲苯,未來該傳感器還將識別出數百種有害化合物。下一步,他們將首先考慮在傳感器中加入對一氧化碳和甲烷的檢測。在濃煙彌漫的火災現場,一氧化碳氣體會對消防員的安全造成極大傷害,而安裝在防毒面罩上的傳感器可讓消防員們判斷出何時能夠安全地摘掉面罩,采用自主呼吸。類似的傳感器也可應用到煤礦當中,當瓦斯等爆炸氣體積聚到一定濃度時,傳感器就會提醒礦工及時撤離到安全地帶。
經與圣迭戈的一家公司合作,希勒研究的小組已成功制造出了這種傳感器的原型,并與手機相聯進行了初步試驗。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浙大周民團隊、姚克團隊《Nano Today》:智能手機激活下的靶向耐藥菌感染性角膜炎的快速診療一體化研究 2023-10-15
- 西工大張軒/孔杰《Mater. Horiz.》:會做邏輯運算的微型水凝膠抓手機器人 2022-04-08
- 哈佛醫學院Y. Shrike Zhang教授課題組AM:以智能手機為平臺的便攜式數字光處理3D打印機 2021-07-20
- 美國東北大學白若冰教授課題組:液晶彈性體的熱力耦合中的合成-加工-性能關系 2024-12-04
- 蘇大李剛教授、美國Tufts大學Ying Chen教授/David Kaplan院士合作 AFM:人工培養肉 - 食品行業的可持續解決方案 2024-11-12
- 美國東北大學鄭義教授、Marilyn L. Minus教授團隊:易于制造的高透明薄型聚乙烯醇氣凝膠 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