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高校一直是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然而,2005年,一份教育部安排的研究課題報告顯示,由于受到缺乏內在動力機制、缺乏外在經濟載體、社會投資機制不暢等三大“瓶頸”制約,雖然我國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達6000~8000項,但真正實現產業化的還不到十分之一。
多方著手解決制約問題
在對紡織業內知名高校采訪后,記者發現,紡織業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滯后的現狀,是與我國紡織業缺乏人才、科研力量薄弱乃至科研開發環境不良和體制不完善密不可分的。要想改變這種狀況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市場的更加完善、商業環境更加規范乃至企業素質不斷提高。
一是調整科研投入比例。目前,國家對科研項目基礎研究投入相對較大,但這些項目完成以后,缺乏進一步的開發,而企業尚不具備承擔高科技風險能力,較難承擔高新技術成果的中試開發,各地的產學研支持經費也是有限的。據了解,發達國家的基礎研究、研究開發、商業化生產三個環節的投入比例一般為110100,而我國目前比例則為1110。可見,研究開發的投入不足,是致使學校的一批批很有質量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由于缺少后續的再投入而不得不束之高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弱化項目、進款、論文、獲獎的傳統考核標準。記者從一些高校了解到,傳統考核項目辦法并不考慮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個別科研人員為求項目、論文、獲獎,將一些短期內無法實現成果轉化的科研項目倉促結題,很少去認真研究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實施細節,造成研究出的成果找不到、也不敢冒險尋求轉化出路。個別高校科研成果紙上談兵的現實也會影響到風險投資者的心態。
三是盡快完善校企合作中的相關法規,增強高校科研人員與企業之間的信任感。校企合作是目前科研成果轉化的主要途徑,但一些從事過科研成果轉化的高校教師認為企業與高校合作存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硬傷”。與高校相比,企業更強調固定資產投資的合理性,不愿支付技術使用費和研發費。有的企業甚至通過向教師個人投資的非常手段獲取關鍵技術,由企業組織低層次技術人員進行所謂的研發以減少成本。
在談到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如何加快紡織行業科技轉化步伐時,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教授王國和認為:“在把競爭機制引入企業的同時,也應把競爭機制引入科研院所,只有這樣,才能在科技成果轉化中風險共擔。”
- 北大雷霆教授課題組誠聘博士后、科研助理 - 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電子 2025-02-10
- 復旦大學李劍鋒團隊:首個理論模擬科研全流程自動化AI智能體 2025-01-25
- 天津大學史志遠教授團隊招聘科研助理 - 高分子化學、微凝膠/微囊泡/脂質體、酶包裹遞送載體、微流控 2024-12-17
- 武漢紡大徐衛林教授、陳鳳翔教授/浣江實驗室王凱教授、孫書劍教授 Mater. Today 綜述:高性能纖維材料引領空天應用新時代 2025-06-25
-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劉毅和費林德斯大學Michelle L. Coote 合作 JACS:通過調控芳香性重定向拓撲化學聚合路徑 2025-04-20
- 中科大鄒綱/張紅莉、蘇州實驗室陳忻 Nat. Commun.: 結合可編程結構色與可切換圓偏振發光的動態多模態信息加密 2025-03-12
- 世界首條千噸級全綠色化、無污染、低能耗纖維素膜生產線在山東正式投產 20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