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科研資助體系存在問題及深化改革的思考
2010-12-06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科技體制改革的思路
雖然各部門科研項目管理體制參照國際慣例,采用了同行評議、專家評審的方式,但幾乎毫無例外地感受到來自科研人員爭取項目經費所顯示的巨大壓力。壓力之下,原來設計良好的管理體制,在運行過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問題。目前我國科研體制中這些非正常現象,已成為抑制科研創新的一種因素。
更為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弊端似乎正在演化成為不健康的科研文化。一般來說,科技界應該擁有比社會層面更為先進的文化,并且對社會文化素質的提高能夠發揮良好的示范和帶頭作用。而從目前的局面看,反而是社會上一些不良的風氣,正在向科研工作的各個層面滲透。如果跳出研究經費分配體制這個小圈子,我們可以發現,在科技界的許多不正常現象,正是社會不良風氣進入科技界的反映。如果任其發展,科技界的這些不良現象,將會對社會造成更為嚴重的錯誤文化導向。
2006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對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作出戰略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提出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消除制約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穩定支持從事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的科研機構,建立健全現代科研院所制度。2009年,溫家寶同志在中國科學院建院60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講話,提出要創造良好的環境,讓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討論、更加專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全社會都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實踐、尊重創造,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全民科學素質。由此可見,國家對于科技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已有清醒的認識,并已著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健康的科研文化建設。
目前科技改革的一種做法是從經費申請和使用者兩方面入手,對科研經費與個體和單位利益的關聯加大制約力度。如:正在逐步施行的嚴格科研經費預算和審查制度,可以有效降低經費使用的隨意性,提高經費使用效率,但這同時也使科研人員科研經費的使用降低了必要的靈活性,特別是探索性較強的研究工作,更受到較多的牽制。一些主管部門加強對項目執行過程的監督,以確保研究計劃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但這同時也給科研人員帶來了較大的工作負擔,使他們疲于應付各類檢查、評估,降低了科研工作的效率。許多單位已將經費使用效率作為替代考核指標,考評科研經費的投入產出比,但是科研工作產出本身就很難有完善的量化指標;是否以科研論文的數量作為科研工作的“產量”,也是學術界有爭議的問題。總體上看,上述策略有利有弊。因此,其實施效果,還有待實踐的檢驗。
另一種改革思路是從國家科研投入的方面入手,適當調整競爭性經費和保障性(穩定支持)經費的比例。我國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來,科學家自由選題,以同行評議的方式選擇資助項目,已成為科技界深入人心的一種經費分配方式。這種競爭性經費分配方式得到了科技界廣泛認可,越來越多的部門和機構借鑒這一成功經驗,采用了類似的科研人員申請、專家評審的方式。這逐漸導致了科研投入方式的單一化或同質化,大部分的科研經費投入都進入了競爭性經費分配方式的范疇。科學家要開展研究工作,就必須參與申請經費的競爭。特別是對一些單位的科研人員來說,如果不能獲得項目資助,不但無法開展研究工作,個人的崗位和收入都會出現危機。因此,大部分科學家都被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參加各種項目競爭,科研工作本身時間和精力逐步被壓縮。科研人員陷入到這樣的窘迫境地,很大原因是保障性經費投入不足引起的。
建立保障性與競爭性經費并重的機制
誠然,在經費非常緊張的情況下,集中有限的經費到重要的研究領域、到優秀的科學家手中,從而取得重點突破,是很有必要的。但現在看來,過度依靠競爭的方式來進行科技經費投入,也有較大局限性,并不是完全有利于達到“穩定支持”、“自由探索”的目標,甚至在實施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問題。近年來科技界對現行科研經費分配的意見,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競爭性經費投入渠道都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那樣,有詳細嚴密的國家、部門法規制度保障,有規模較大的學術項目管理隊伍進行評審操作,因此難以保障項目立項過程都能夠按照合理的程序進行。這樣,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在項目競爭過程中各類矛盾和不良現象紛紛暴露,同時給項目申請人、項目評審人和項目管理人員各方都造成巨大精神壓力,引起了科技界的不滿和關注。
其次,對一些大型項目來說,即使是通過平等競爭獲得了立項支持,其經費投入終究還是要分配到團隊中的科研人員個體,而這種二次分配過程是否合理也存在不確定性。這個問題可能更為復雜,例如,科技界有所反映的科研“老板”、“包工頭”等問題即屬此類。實際上,許多問題的出現并非首席科學家本意,但經費二次分配過程是牽扯到各種單位和個人利益的矛盾,使許多優秀的科學家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協調各種關系上,處理不當還影響科學家之間的個人關系。
綜合上述因素考慮,隨著近年來我國科研投入的逐步加大,為進一步貫徹中央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精神,現在可能是考慮重新調整競爭性經費和保障性經費比例,建立保障性經費與競爭性經費并重機制的良機。
最近,一些科學家也提出了這方面的呼吁。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郭雷發表于《人民日報》的《科研管理體制改革三建議》(2010年10月18日);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王小凡的《中國科學正處改革良機》(《科學時報》2010年10月14日)等,都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很好的意見建議。隨著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實施,認真、客觀地評估目前國家科技投入的體制,并從根源上著手解決科技界反映越來越多的問題,目前正是機遇。 (作者姚玉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自然》文章:中國科研資助體系需改革 2012-03-14
- 李克強:重大科學發現都不是“計劃”出來的 2017-07-14
- 劉延東:深化改革、優化結構 全面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 20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