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富即安”到產業領頭羊
活力激發了,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轉制院所的創新和服務潛能也得到了充分的釋放。2009年,中央級轉制院所獲得國家部委的縱向科技經費37.3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47.4%,橫向科技性收入186.4億元,是2005年的兩倍多。
2009年中央級轉制院所完成科研項目7923項,是“十五”末的1.5倍,“十一五”期間累計獲得國家獎勵250多項,獲專利授權13590項。國家依托轉制院所建立了40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轉制改革打破了院所產業‘小富即安’的局面,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翟立新說,轉制后院所成為獨立參與經營開發的市場主體,既是科技開發的主體,也是轉化應用的主體,科技開發和產業化一體化發展,成果轉化的效率大為提高。“十一五”末260多個中央級轉制院所實現總收入比“十五”末翻一番達到1502億元,完成利潤142億元,是“十五”末的4.37倍,上繳稅金88億元,是“十五”末的2.7倍。
“這些轉制企業不再是單純的高新技術企業,在自身迅猛發展的同時,他們肩負著積極推廣應用先進實用技術、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使命,往往對整個行業起到技術輻射的龍頭帶動作用。”翟立新舉例說,僅2009年中央級轉制院所向行業企業轉讓技術成果累計4894項,其中新產品1248項。
盤點“十一五”,在攻克關鍵技術、推動產業進步的“成績表”上,人們可以發現,轉制院所表現不俗:鋼研總院牽頭的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技術取得突破,依托曹妃甸工程建立了潔凈鋼生產平臺,實現了轉爐功能的優化組合,每條生產線平均每年節約50萬噸標煤;電信科學研究院研究提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四代(4G)技術標準TD-LTE,將使我國通信在4G時代掌握更多話語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在我國新一代時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速列車的控制系統、牽引驅動、車體研制平臺等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持續深化改革
回顧院所轉制的歷史,翟立新說:“科研院所轉制改革走在了事業單位改革的前面,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改革涉及到院所管理的各個方面和科技人員的切身利益。因此,轉制改革是一項探索性很強的系統工程。”
據了解,院所轉制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探索,通過試點先行,逐步探索,為改革全面推開和持續深化創造了條件,積累了經驗。圍繞院所轉制國家出臺配套政策達到30多項,涉及資產管理、社會保障、人員待遇、稅收政策等多個方面,而且目前這些政策仍在不斷補充和完善。
翟立新介紹,“十二五”期間將繼續深化企業化轉制改革,重點完善企業運行機制、科技開發機制、成果轉化機制和人員激勵機制,以產權為紐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強化行業技術帶動與輻射作用。
院所轉制后,如何加強對行業共性技術的支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轉制院所實現共性技術研發的形式多樣化,方式也是市場化的。轉制院所主要通過承擔國家科技計劃和受企業橫向委托兩種方式實現。不難發現,這些院所來自企業的橫向技術服務性收入成倍增長,這正說明他們與行業的技術聯系日漸緊密,輻射能力也逐步增強,今后政府還要加強引導支持。” 翟立新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科技部正在與有關部門研究,通過采取后補助、調整評價指標等方式,從激勵機制上加強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建設一批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基地,加大對產業關鍵共性研發和推廣應用的引導支持。
翟立新介紹,科技部還將支持轉制院所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增強核心和前沿技術突破能力,加強與社會資本結合,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完善轉制院所改革發展配套政策,進一步完善以創新為導向的轉制院所業績考核辦法,完善離退休人員待遇政策,加大對科技人員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的激勵力度。
- 科技部等6部門印發《關于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的若干意見》 2019-08-22
- 2019全國科技創新百強指數(企業、中關村、高校及科研院所)在京發布 2019-06-03
- 2018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 | 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轉化業績 2019-03-03
- 朱永新:建議嘗試一下大學轉制改革 2010-04-15
- 北京化工大學“十一五”科技成果展隆重開幕 2012-03-19
- 華東理工大學一“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通過科技部驗收 2011-12-08
- “十一五”國際科技合作成果展即將揭幕 2011-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