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師管理改革塵埃落定 校長楊衛首次直面質疑
2011-01-06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讓“名師不上講堂”成為歷史
記者:浙大此次改革把教師崗位分為5類,其中教學科研并重崗、教學為主崗、研究為主崗3類的區別在哪里?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區分?
楊衛:浙江大學作為研究型大學,按理說教師應該是教學科研并重的。目前我們是約2/3的教師進入教學科研并重崗,要求這些教師在完成高水平科研工作的同時,必須完成規定數量的課程教學任務。所謂的高水平科研,不再是簡單地看科研經費多少和發表論文數量,而是要以標志性成果和學術影響力為尺度。同時,這類教師一定要上課,否則就拿不到約占教學科研崗的崗酬一半的教學津貼了。
根據國內的實際情況,我們又設了另外兩類崗位:一類是專搞教學的,比如外語、體育、思政等公共課教師;另一類是專搞研究的,主要是針對一些高水平的引進科研人才和以參與重大科研項目為主的教師。這兩類崗位都是少數,各占教師崗位總數的5%左右。
這三類我們都歸為學術型崗位。過去為了爭取科研項目,往往是鼓勵最好的教師只搞科研不用上課。對于以人才培養為主要任務的大學來說,這是不對的。現在我們的改革導向,就是要讓本科生4年見不到知名教授的事情成為歷史。
記者:浙大此次的教師崗位分類管理中,非學術型崗位如社會服務類崗位,可能是最受社會爭議的,有些媒體稱之為“教授下課”。是科研、教學都不行的人,才到這些崗位去嗎?
楊衛: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是目前公認的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特別是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面臨著產業升級、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很多,迫切需要高校與社會互動,在服務社會方面作出更大貢獻。把教師崗位分成學術型和應用研究型崗位,不是要把教師分為三六九等,而是要為教師提供不同的發展平臺和通道。
對于第四類教師崗位,我們還沒有一個特別合適的名稱,目前稱之為“社會服務與技術推廣崗”,國外也有叫做知識轉化(knowledge transfer),能夠把新知識轉移到新領域,比如做培訓、咨詢、轉化的,還包括研究開發的。我們為這一類教師設置了一系列平臺。比如工科教師可以到工業研究院,農科有農業推廣中心,文科可以做繼續教育和社會咨詢,醫科也有和臨床相結合的。另外還有教育培訓、MBA、MPA等。第五類崗位,我們稱之為“團隊教學或科研崗”。主要是參與很大的科研項目,包括各類的創新團隊。這兩大類教師所占的比例大概是30%。
浙大地處長三角經濟發達的地區,不少教師愿意從事一些市場有需求但屬于應用性質的研究開發工作。過去我們的教師崗位設置是混合型的。現在做這樣的分類管理,是為了鼓勵一批人能夠潛心從事重大科學問題研究,讓教學科研人員能夠把培養學生作為自己最核心的工作。同時,讓一部分人能夠專心從事社會服務,為社會創造價值。
記者:有人問,為什么改革只拿教師崗位“開刀”,不針對行政人員進行改革?
楊衛:對照浙大10年前提出的在建校120周年(2017年)前后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我們最大差距在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在高端人才方面,無論是院士的人數,還是中青年優秀學者的人數,浙大在全國并不具有領先地位。這是這次改革的主要著力點。
另外,浙大整個行政人員的數量和國外比是偏少的。在國外,學校的教員(faculty)和職員(staff)至少是1∶1的。行政人員現在主要的問題是“想當官”,學校一方面要求他們要增強服務意識,另一方面我們也適當增加了行政人員的薪酬。以前所有的改革都是給教師工資增加得比較多,行政人員基本不動,這樣就不可能有很出色的行政人員。實際上是薪酬越少,行政人員越想當官。
業績考核對大學是“雙刃劍”
記者:教師崗位分類管理后,如何對不同崗位的教師進行考核?
楊衛:這5個類型都有自己的標準考核和績效計算辦法,希望大家各盡其才。否則,都用高水平論文來考核,對有些崗位不公平;按爭取的科研項目來考核,對另一些崗位又不公平。不同類型的崗位實行不同的考核標準,學校的經濟政策也有所不同。比如,對知識轉化類崗位,學校就有比較好的經濟政策。
記者:那些選擇非學術型崗位的教師,會不會有低人一等的感覺?
楊衛:除了國家工資以外,浙大所有教師的崗酬都分成A、B、C3個部分:A是職稱酬金,約占崗酬的20%;B是崗位酬金,約占崗酬的50%;C是業績酬金,約占崗酬的30%。所有的“類型”都有到最高崗級的軌道,只是數量多少的問題,如教學科研崗的高崗相對多一點。非學術型崗位同樣可以很出色,比如實驗系列就設有“特聘實驗研究員”,這個相當于二級崗位。在這之上只有一級,針對于院士和“千人計劃”引進人才。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浙江大學 Angew:一種傳統聚烯烴材料降解與回收利用的新策略 2025-04-28
- 浙江大學王立教授和俞豪杰教授團隊:用于陰離子染料高效吸附分離的具有路易斯酸位點的不飽和MIL-101(Cr)材料 2025-04-18
- 浙江大學王勇教授團隊 Angew:老樹開新花 - 塑料降解耦合費托過程實現聚烯烴低溫高效制輕芳烴 2025-03-22
- 北化大楊衛民教授團隊:聚合物熔體微分電紡裝備及工藝新進展 2021-01-14
- 北化大楊衛民教授團隊:玻璃纖維基光熱膜高效長久工作,助力太陽能海水淡化、污水處理 2020-09-07
- 北京化工大學楊衛民教授團隊:聚合物熔體微分靜電紡絲納米纖維可控制備原理與方法研究北京市重點基金項目以優秀成績通過驗收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