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許智宏院士:轉型期如何重塑大學精神
2011-03-10 來源:科學時報
記者:近幾年,學術不端行為非常普遍,比如有的學者偽造數據、涉嫌抄襲,你如何看待這些現象?
許智宏:現在學術界顯得很功利,加上激烈的競爭,不少研究人員整天疲于奔命,申請經費,爭取課題,寫匯報,不少教授既當導師又當秘書,研究力量缺少一種合理的組織結構,研究工作成了生產論文的機器,也使學術研究的崇高目標偏離。有的校長嬉稱,SCI論文變成大學的GDP了。對人的評價,對論文的獎勵,層出不窮的種種評估,則對此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加上我們在一段時間內缺乏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制度設計,一些單位未能及時處理此類事件,也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其實,這些年西方國家的一些名校也曝出諸如弄虛作假一類的事件,但問題出來以后,一般都立即啟動調查,及時進行分析處理,殺一儆百。由于學術問題的復雜性,有的案例也有耗時幾年的。
過去我們的大學缺少這種制度性的保障,現在大學都有這種制度了,關鍵是要嚴格執行,同時也要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學術道德規范方面的教育,特別是教師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記者:你覺得這幾年大學的校園文化有沒有什么變化?有沒有受到這種大環境的沖擊?
許智宏:這是一個現實,目前的社會很多方面都出現了兩極分化,學生的價值取向多元化。就我觀察,北大不少學生積極向上、刻苦學習的勁頭不比我們當學生時差。
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不少學生缺乏理想,或者太功利,或沉溺于虛擬世界之中,這其實也是一種對現實責任的逃避。
我對同學們說過,你們沒時間看書、鍛煉,但你們有時間半夜里起來“偷菜”、“種地”,希望大家在享受虛擬世界的同時,不要忘記現實世界更精彩。
人才培養需要沃土
記者:每年10月初是諾貝爾獎誕生的日子,那個時候不少媒體會質疑:諾貝爾獎獲得者何時能在中國出現?記得在錢學森逝世一周年紀念日前后,“錢學森之問”再度引起人們熱議,對于這些問題你如何看?
許智宏:大家都在討論“錢學森之問”,每年諾貝爾獎揭曉的時候,媒體會有不少文章討論中國何時能在本土產生諾貝爾獎得主,這種心情都可以理解。但要知道,諾貝爾獎不是錢堆出來的,正像一流的大學、一流的科研院所不是錢堆出來的一樣——前一時期也有媒體稱我說一流大學是錢堆出來的,一字之差,真是冤枉——它需要的學術環境恰恰為不少大學和科研院所忽視或重視不足。
我多次說過,我們現在大學的土壤不夠肥沃,施用了太多的“化肥”和“農藥”。教育者或領導的責任就在于要好好改良土壤,形成一種良好的學術環境,使老師能安心教學和從事研究,學生能刻苦學習,培養才能。
也就是說,學術界要重視軟環境的建設,注重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的培育。很難預測第一個諾貝爾獎會在哪所大學或哪個研究所出現,但如果學術界不再如此追求短期的目標和成果,不再滿足于出幾篇SCI論文,真正能靜下心來探求科學之時,諾貝爾獎在中國出現只是遲早的事。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社會轉型期大學精神重塑與創新人才培養 2012-06-11
- 建設現代大學制度關鍵是弘揚大學精神 2010-12-23
- 人大校長紀寶成:實用主義遮蔽了大學精神的光芒 2010-12-06
- 許智宏:大學排名是中國大學校長頭上一把劍 2011-05-05
- 許智宏:對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思考 2010-12-23
- 許智宏歸納學術不端12種表現:現行管理體制是不正之風溫床 2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