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期大學精神重塑與創新人才培養
2012-06-11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現在,大家都在講全球化進程,全球化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多積極的方面,但在不少媒體和會議上也都在討論反思全球化究竟是好還是不好。但不管怎樣,應該講它還是有積極作用的一面,至少使我們認識到,今天一個國家已不可能孤立地生存,我們同生活在一個地球村,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相互依存。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它的確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全球范圍內貧富差距不斷加劇。中國改革開放這些年來,東部和西部、城市和鄉村之間在某種程度上的貧富差距也拉得更大了,同時出現了功利主義、職業道德淡薄等不良社會風氣。隨著全球化,由于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也時常發生。全球化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如人口增長和老齡化、食品安全、醫療衛生、能源、環境,給高等教育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大學教授、科學家要積極應對這些挑戰,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思路、方法和技術,也要培養年輕人走向社會后能夠積極應對人類所面臨的這些問題。
對科技應用的反思
現在世界各國都很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更是高度重視,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的進步無疑極大地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但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當我們開展一個新興領域研究的時候,有沒有意識到它對我們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近代科學的快速發展使人類開始反思在各個領域中面臨的一些問題, 這也是科學家應有的社會責任的體現。比如:克隆技術使克隆人從技術層面上講可能已經沒有太大問題,但這么做就觸及人類的倫理底線了。所以,今天學術界面臨的不僅是學術道德失范的問題,還面臨著不少科學倫理問題,這需要引起科學家的關注和重視。
現在我們有很多新技術應用到教育方面,老師講課用PPT、遠程教育,網絡十分方便,同學們也習慣在網上學習、溝通和交流了。但是也應該看到隨之而來的一些問題,現代的教育技術和手段一方面可以改進我們的教育形式,但是做得不好也會產生負面影響。比如,有的教授PPT準備得很好,可是上課時翻得特別快,同學們都跟不上,沒來得及消化,就“放映”結束了。這在某種程度上拉大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本來教學過程應是老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是交流的過程。有人講未來的教育是網絡化教育,遠程教育、網絡教育將取代現在的課堂教育模式,我不十分同意。現代技術手段是教育方式方法的有益補充,甚至對教學組織模式產生重大的變革,但不會代替課堂教育。實際上,教育要求師生有互動,特別是很多研究班、小班的教育需要老師和同學之間有更多接觸,經常性的討論能促進教育質量的改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培養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訪許智宏院士:轉型期如何重塑大學精神 2011-03-10
- 建設現代大學制度關鍵是弘揚大學精神 2010-12-23
- 人大校長紀寶成:實用主義遮蔽了大學精神的光芒 2010-12-06
- 19所高校積極開拓中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2014-02-26
- 《科學》關注中國高校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 2012-08-10
- 共享實驗教學改革新成果 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途徑——“首屆北京高校大學化學實驗教學論壇”隆重舉行 2011-07-05
- 許智宏:大學排名是中國大學校長頭上一把劍 201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