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智宏歸納學術不端12種表現:現行管理體制是不正之風溫床
2010-11-03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近年來,我國科技教育界學術不端行為有增無減,個別事件性質惡劣。本應具有科學作風、誠實守信的科研人員加入了造假者的行列,引發社會對學術界的信任危機。盡管涉及欺騙、造假、剽竊等行為的人數有限,但如三鹿奶粉重創中國乳業一樣,學術不端事件頻發已對中國科技界的信譽和創新能力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如何治理學術不端行為已經成為中國科技界面臨的緊迫問題。10月31日,有50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參加的第12屆中國科協年會專門組織了“學術道德論壇”,這在中國科協年會的歷史上是第二次。
學術不端的12種表現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為“學術道德論壇”專門準備的演示稿中,引用了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結果:超過六成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科研道德水平下降;超過五成的研究生認為“青年科技工作者是違背科研道德與誠信最嚴重的群體”。許智宏說,這些問題的存在和蔓延,嚴重威脅著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許智宏羅列了學術不端行為的12種表現:論文和著作的造假、抄襲、剽竊、搭車署名多有發生,愈演愈烈。靠拉關系、“忽悠”、“跑部錢進”,爭項目、爭經費。偽造學歷、偽造SCI引用查詢證明等。報獎搞包裝,對有關評委和工作人員拉關系、搞運作,甚至偷梁換柱、移花接木、炮制假成果。有的院士候選人的提名材料不實,言過其實,或把別人的成果、集體的成果捆綁包裝到自己頭上,或貶低別人、抬高自己。有的院士、名人多頭兼職而不能盡責。有的專家學者,對自己并不內行、并不了解的領域,以權威姿態發表評論,誤導公眾。
為了應付評估、檢查,有的單位甚至集體作假。從“應試教育”到“應試科研”,扭曲了科教的價值觀。有的科技管理部門,把管理權力化、利益化,長官意志至上,偏離管理的科學性,也使一些投機取巧者屢屢得逞。有的領導干部違反科學程序,干預評審、評獎,甚至干預院士增選。在不正之風的影響和利益的誘惑下,有的科技工作者以鉆營代替鉆研,以權術代替學術,有知識缺文化、有物質缺精神。
“SCI成為大學校長的GDP,這曾是很多人的笑談,但從中能看出現在的科技管理體制是種種不正之風滋生的溫床。同時,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制度建設滯后。”許智宏說。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基金委發布科研不端行為調查處理辦法 2020-12-30
- 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學者有德 行者守端 2017-02-10
- 《科學》微塑料幼魚熱點論文被控學術不端 2016-12-13
- “處長辭官從教”: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是否開啟 2012-12-11
- 李源潮強調創新科研管理體制機制 2012-04-20
- 博士后管理體制座談會召開 28個企業博士后站點被撤 2010-04-13
- 社會轉型期大學精神重塑與創新人才培養 201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