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科協年度學術建設情況發布
2011-04-08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機C919將在2014年首飛,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大型民用直升機AC313首飛成功;第三代核電AP1000核島鍛件全部研制成功;建成納米材料綠色印刷制版技術中試線;成功研制出單價、雙價轉基因抗蟲棉,打破了跨國公司壟斷……”4月7日,中國科協舉行2011年學術建設發布會,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了共涉及22個學科領域的多項研究成果。
2010年,中國科協繼續組織中國化學會等全國學會,分別對化學、心理學、機械工程、農業工程、航空科學技術、兵器科學技術、食品科學技術等22個學科的發展狀況開展分析研究,總結近年來我國在這些學科領域的主要成果和發展趨勢。
白春禮介紹說,學科的創立、成長和發展,是科學技術體系化的重要標志。通過對化學等22個學科的綜合分析,目前學科發展顯現出四大特點和未來發展趨勢。
一是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需求,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近年來,各相關學科更加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研究攻關,在航空、航天、兵器和能源等戰略性科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相應產業快速發展,相關學科水平穩步提高。
例如,大型飛機和直升機研制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炮射末敏彈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能自主研發先進末敏彈的國家;基本掌握600噸級大型鋼錠制造技術和鍛造過程材料組織控制技術,核電等高端大鍛件實現國產化,自由鍛液壓機的等級和數量步入世界前列;實現1000兆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成套裝備設計、制造技術的完全國產化和批量供貨;世界首創萬噸級“煤制乙二醇”工業化示范裝置研制成功等。
這些具有獨創特色的高水平科技進展,為我國相關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是科技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需要的突出范例。
二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各相關學科更加注重將科技創新成果迅速、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例如,提出棉鈴蟲對轉Bt抗蟲棉的抗性預防性治理技術,累計增收節支上百億元;篩選出一批抗旱節水新材料和新品種,形成了農業節水設備與制劑生產企業群,每年實現經濟效益達20億元以上;形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麥草清潔制漿及其廢液資源化利用集成技術體系,為節約資源、降低污染物排放作出貢獻等。
三是完善基礎研究體系,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加強基礎研究是提高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各相關學科更加重視和加強基礎研究,在一些基礎前沿領域實現重點突破,解決了一批關鍵科學問題,基礎研究體系不斷完善,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和融合向著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發展。
四是著眼科技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科技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改善民生。各相關學科中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在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白春禮表示,22個學科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重大成果,攻克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科技成果轉化步伐正在加快,新的學科增長點不斷涌現,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了解,從2006年到2010年,中國科協先后開展了85個相關學科的發展研究,以此來總結我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相關學科的最新進展,探索學科發展規律,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5年來,先后有近萬名專家學者參與了學科發展研究,目前已出版系列學科發展報告126卷,綜合報告5卷,總發行約27萬冊。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多名高分子領域相關人才入選第四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人選名單 2018-12-25
- 中國科協發布60個重大科技難題 2018-05-28
- 第十九屆中國科協年會第八分會“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從基礎到應用”學術研討會在長春召開 201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