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自然》兩主編專訪:中國該培養何種科研文化
2011-04-29 來源:環球時報
記者:很多中國分析人士認為,鑒于龐大的科研人數和雄厚的國家資助,中國科研產出的爆炸式增長不足為奇;但科學論文的高產出、低質量卻暴露出中國學界的功利主義,學者們只關注科學論文的絕對數量,從而取得晉升和政府資助。因此,中國的論文產量并不能說明中國是一個科學強國。您同意嗎?
艾伯茨:我們知道,依靠發表論文數量無法有效地衡量科研產出。事實上,首先注重發表論文數量的激勵機制會嚴重阻礙創新。創新對杰出的科學至關重要,真正的創新包含冒險和改變,在研究任何一個冒險性的、新的解決辦法時,研究者在最初幾年里都不應期望發表論文。衡量科學家的方法跟各個國家的文化有關。中國的科學決策者們應該密切關注這一事實。
維持一種富于成效的科學文化十分重要。我會推薦這樣一種制度:在每一個研究團體里,如果有人平均一年只有一篇論文。這篇論文也應被大家仔細地閱讀和評價,這比一個只講求論文數目的制度要可取得多。在評價科學家時,應該強調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
坎貝爾:像NPI這樣的指標以及其他文獻計量學分析顯示,在過去幾年,中國對篩選性強的雜志的投稿正在大力增加。具有高度影響力的研究在中國的科研產出中的確仍是相對較小的一部分,但毫無疑問,像吸引中國科研人才回國這樣的政策正在刺激中國科學影響力的長足提升。
中國科學領袖應共同探討如何對科研之路糾偏
記者:西方分析人士把相對成功的科學教育看作亞洲國家的重要優勢,而中國人則常常懷疑本國的教育體制缺乏創造力。您怎么看?
坎貝爾:在我對中國的多次訪問中,中國官員都評論過中國的中學里缺乏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一些科學家也對來西方實驗室里工作的中國科學家說過同樣的話。但中國實驗室里的確存在一些批判性思維得以高度發揮的地方,我確信這種地方會越來越多。這種樂于批評科學權威和科學前輩的觀念與知識傳統的精神,是科學進步的根本。科學在中國社會享有頗受歡迎的崇高地位,政府需要保證學生們得到良好的資助。
艾伯茨: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強調改善科學教育的重要性。事實上,我們需要做出重大改變,在美國,我覺得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所謂的科學教育。大體說來,科學教育包括學習過去的幾百年里科學家對自然世界運轉方式的發現。同樣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像一個科學家那樣解決問題,使用證據、運用邏輯,真正理解科學過程是如何進行的。這需要學生們積極探尋,靠死記硬背是學不會的。
記者:有人認為,中國在像材料科學這樣的應用科學領域領先,但在像物理這樣的理論領域缺乏活力。一您怎么看待中國科學的比較優勢?
坎貝爾:中國目前最顯著的進步可能是在生物領域。一開始強調應用科學,這種策略沒什么錯。但好的決策者都明白,無論在哪個學科,基礎科學都會迅速帶來深遠的實踐效果,因此長遠看來,對基礎科學的投資也是至關重要的。
艾伯茨:中國在各個科學領域都有一些杰出的科學家,但沒有哪個國家能在所有領域都領先世界。中國在材料科學領域的工作得到廣泛認同,這個領域不僅包括應用研究,也包括基礎研究。在某一個特別的科學領域,年長的科學家們去敦促一些最有天賦的年輕科學家精益求精,去指導他們、支持他們,將是一個培養比較優勢的方法。科學家們會自然而然地彼此競爭,爭著做第一個做出重大發現的人。一個國家在研究領域保持一個有高度競爭性的文化,對于它在世界上取得科研領導地位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一個領域的繁榮程度,正取決于該領域科學家們彼此幫助、取得成功的程度。
記者:在中國,由于學術腐敗案的頻繁曝光,有人對于科研發展前景感到悲觀。您怎么看待未來中國的科研能力?
艾伯茨:在科學方面,中國無疑還有巨大潛力。政府慷慨地為科研提供資助和設備固然重要,但這還不夠。缺乏道德標準會導致學術腐敗。中國的科學領袖應該更多地強調讓他們的同事堅決保持行為得當,應該一起清楚地探討科學怎么樣就會走偏,走偏了怎么糾正,從而將這些標準傳授給年輕的科學家們。
坎貝爾:中國的科學領袖決心要提升這個國家正直、誠實的科學精神——每一個科學國家都需要這么做。但最重要的是,中國要保持對科學的長期、穩定的支持,保持創新的勇力,保持與其他科學國家的公開接觸。如果這些政策一直保持下去,中國的科研天才將層出不窮,這個國家也將因此獲益。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國工程院 | “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 - 高分子材料回收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將于2025年6月20日于成都召開 2025-05-12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團隊 IJMS:考慮多種影響因素下的磁流變阻尼器本構優化建模 2025-05-09
- 中國科大張青川教授、吳尚犬教授團隊 Nano Lett.:通過細胞的“自我激勵”高效生產功能性sEV 2025-05-08
- SCIENCE《科學》2018年度最具視覺震撼力照片 2018-12-19
- 《自然》《科學》(6.12-6.18)高分子材料科學前沿要聞 2017-06-19
- 《科學》微塑料幼魚熱點論文被控學術不端 2016-12-13
- NATURE《自然》2018年度囊括最重要科學事件的十大人物 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