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高校將面臨生存挑戰
2011-05-20 來源:人民日報
在生源危機中,非學歷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辦學缺乏特色的普通民辦高校、公辦的高職高專將最先受到沖擊。有統計數據顯示,由于社會追求高學歷的氛圍,高職高專的招生“人氣”并不旺。近年來,隨著高中畢業生數量下降,一些發達地區減少了當地高校在本地區的招生數,而減的最多的,就是高職高專院校。
有專家指出,隨著生源持續下降,高等職業教育要經受嚴峻考驗,部分沒有穩定投入,只靠學生學費生存甚至還要以此營利的學校要逐步退出這個領域。
“面臨威脅的學校應該怎么做?要形成核心競爭力。靠什么吸引學生?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優勢專業!北本├砉ご髮W教授楊東平認為,對高等教育而言,生源危機也是一種契機,提高辦學質量應成為高等院校未來十年的最重要目標。
對于民辦院校,有專家建議,必須未雨綢繆,在生源危機中走特色辦學之路,而不能片面追求“高大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也應重視發展民辦教育。李武介紹了北京經貿職業學院的應對之策:“除了加大宣傳力度,更多地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強辦學特色上下功夫,尤其更加注重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
其實,公辦高職高專院校的形勢也不容樂觀。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趙永良深有體會地說:“只有不斷提高培養質量,學校才會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痹搶W院調整專業步伐,力求與市場吻合,優化現有主干專業,實行校企深度合作。
熊丙奇指出,要通過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使之能及時面對社會需求做出調整,改變因閉門辦學而倒閉關張的命運。他特別強調:“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不但關系到從高等教育大國成長為高等教育強國,也關系到一些高校的基本生存!
周德祿則認為:學齡人口的萎縮,會加快推進高等教育的社會普及速度,這將深刻影響我國社會事業各領域的發展,需要社會管理者和研究者提早預見,未雨綢繆。
3.應對挑戰 化“!睘椤皺C”
高考生源下降,高校面臨生死存亡,對高校本身而言,是危機中的機遇;對我國整個教育改革而言,也是一個難得機遇。
生源危機是推進教育公平的良機。熊丙奇認為,高考生源減少,對擴大教育公平來說,確實是個契機。隨著生源減少,大城市理應順勢減少在本地的招生名額,增加對中西部和不發達地區的投放,以此逐漸縮小各地招生指標差距,促進高考公平。2010年5月,教育改革試點項目中包括允許進城人員隨遷子女就地參加升學考試,使人們看到了高考報名突破戶籍限制的希望。熊丙奇說:“必須看到這一改革會面臨既得利益的阻力,從而貽誤時機、加重教育的危機。因此,我國的教育改革亟須突破既得利益的阻力,克服教育行政部門自身的局限!
生源危機是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良機,穆光宗認為:“人口規模的不規則變化給高等教育發展帶來困難,一方面需要提前進行教育資源的總量調整,另一方面則需穩定學科發展的基本結構,可根據差別化比例減少各個學科的招生,但保留基本結構,提升教育質量。他建議,對基本學科結構采取大穩定、小調整的戰略,根據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保留一些有生命力的學科,取消或合并一些弱勢學科,同時調整教師教學、科研的時間分配。
生源危機也是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大好時機。記者了解到,一些國家生源不多,但高等教育普及率很高。那么,國外高校是否遇到過類似的存亡威脅呢?楊東平介紹說:日本、韓國都經歷過高度擴招時代,前期千方百計擴大辦學規模,后期學生人口減少,造成高等教育生源短缺。其采取的策略是大量吸引留學生,以彌補本國生源的不足。他同時指出:“我們也提出了國際化發展的目標,但我們的目的是培養與國際接軌的人才,而沒有建立起適應國際交流的平臺!
適者生存是大自然的法則,高校也不例外,對一些院校而言,鳳凰涅槃后的重生,也許會展現新的勃勃生機。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