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行進在謀生與夢想之間
2011-06-03 來源:科學時報
就科研機構而言,領導的壓力還不止這些,更大的壓力來自于國內或國際同類型研究機構的競爭。
“我們所準備招進的一位海歸,談好了來所里任職,結果他回國轉了一圈,有另外一家機構給他提供了更好的待遇。除了承諾給他生活補助外,還能提供更多的科研平臺和建設資金。一個優秀的人才,可以推進一個學科的發展?晌覀兘洺]有辦法解決這類問題。”
這位所長訴苦道:“如果我們吸引不了高水平的人才,不能組織更好的隊伍,自然也不能建設更先進的研究平臺,研究所過去的優勢就會慢慢消失。現在科技發展速度很快,不論哪個領域,其變化速度不易預料,有的領域幾個月就會出現新成果。若某些研究同時起步,不能爭取快速出成果,就被甩下了。如果人家先發表了文章,你不論實驗多快,即便論文寫作沒有跟上,所耗費的大量人力物力也失去了價值。課題組長們心里根本不敢松懈,每天都盡可能閱讀最新的專業雜志。”
除了研究工作需要快速推進外,研究所離退休人員也經常會來找領導。
“現在國家政策上給離退休人員漲工資開了些口子,他們過去對研究所也確實有貢獻。但國家財政預算中,每一筆錢都有用途,并沒有給研究所提供這筆給老人提高待遇的錢。怎么辦?我們很為難,不知道從哪里找錢來彌補這個缺口。如果不能解決問題,他們會每天坐在你辦公室談話,你什么也干不了!
然而,在應對各種局面的同時,有些機構的研究人員會自發性組織起來采取一致行動,瞄準某個大科學問題開展研究。如在中科院微生物所,有若干研究人員同時在不同角度圍繞T細胞工作,希望從免疫學角度弄清癌癥形成機理;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也有若干研究小組在不同點位圍繞肝炎展開研究,期待摘除中國肝炎大國的帽子。畢竟,作為科學人,他們渴望實現美麗的科學夢想。
國家態勢:管理政策迷茫但科研能力迅速增強
基于種種訴求,中國科學在政府層面得到了高度重視,具體表現在經費投入的持續增長。有很多科學家和管理者甚至說:“現在做科學,錢已經不是問題了。”那么,問題是什么呢?
國家對科學的管理,更多表現出長官意志和濃厚的行政色彩。對于這種管理方式,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真真課題組給予了深入研究。
她表示,科技管理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政府的績效管理;二是科學共同體的內部管理。但在中國現行科技管理體制中,兩種不同功能的管理嚴重失衡,表現在政府管理的強勢與科學共同體管理的弱勢,并且政府管理的強勢并非表現在績效管理方面,而是替代科學共同體的管理。這是一種政府管理上的“錯位”現象。
其結果,是政府對科學的管理迷失在掌控項目的深淵里,而非制定有效政策和措施推進科學發展。
面對仍有問題的管理體制,科研工作者呼吁改革管理體制的同時,更多地在思索如何解決國家或科學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他們懂得,若想立足科學謀生,必須首先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必須作出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
一位中科院領導近日介紹,經過實施13年的知識創新工程,在國家的支持下,中科院進行了一次深刻變革。這場變革主要做了3件事:對科研隊伍進行了重組,改變了由“文革”造成的人才斷層局面;對科研平臺、科學家辦公條件進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造;對科研布局進行了調整和優化。
他說:“未來10年,中科院最重要的任務是在現有基礎上,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建立先導性科技專項,繼續發揮中科院在國家的引領作用;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建立不同類型的交叉科學中心,以期作出重大科技成果,為國家的發展提供支撐!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三十年的變與不變 2012-09-27
- 張金昌研究員: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幾條具體建議 2012-08-06
- 劉延東: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關鍵是要抓好落實 2012-08-01
- 科技部:將改革院士制度,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導向 2020-10-22
-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 2020-09-22
- 破“五唯”,不得把SCI、出國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不得填寫人才帽子 | 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意見稿發布 20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