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家為中國探索更多可能 “大化學”時代初露端倪
2011-06-13 來源:科學時報
中國的煤很多,但在王建國看來,我們用了很多煤,但卻并沒有用好!氨热缯f,我國油氣資源嚴重短缺,但還要燒這么多汽油去拉煤,中國的能源結構非常扭曲!
其實在煤炭身上,可挖掘的東西還有很多!懊杭仁悄茉,也是非常寶貴的碳資源。”王建國認為,煤單純地燒掉太可惜,應該拿出一部分煤作為碳資源,制取液體燃料和化學品,以補充石油資源的不足。
高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還能緩解石油缺口,這樣的煤才是王建國心中那個清潔的未來。
王建國愛煤,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嚴純華卻鐘愛“一捧土”。
美國地質調查局在2010年1月公布的一項數字表明,中國稀土資源儲量占全球36%,位居第一。我國的稀土不僅地域分布廣,資源豐富,而且便于開采。
在中科院院士徐光憲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努力下,解決了資源開采、分離、加工等最關鍵的問題。我國花了20年時間,完成了從稀土資源大國到生產大國的飛躍。
1988年,中國取代了日、法、美成為全球第一稀土供應國!翱墒窃谌蚨纪V归_采的時候,我們還在充老大。這對子孫后代、對生態環境都是一種過度消費。”嚴純華說。
嚴純華認為,我們需要在前輩的基礎上形成第二次飛躍,完成從生產大國向科技大國的轉變。
“我國的稀土是資源第一,生產第一,出口第一,應用第一。”嚴純華表示,“但我們的產值并未與之匹配,還帶來了其他一些問題!
在全球范圍內,稀土已經不單純是一個科研命題,還已經成為一個政治和外交話題。在過去30年里,國外依賴從中國進口的稀土便宜貨過活。但最近幾年,他們卻開始“希望占據技術制高點,以彌補他們在資源方面的劣勢,抓住一兩個拳頭產品反制我們”。
盡管掌握著地下的巨大資源財富,但在這樣一個危機四伏的環境中,中國化學人恐怕必須開始建立新的工作方式。
“中國化學家需要聯合起來”
這次報告會由中科院化學部聯合北京大學、中國化學會、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化工學會和國際化學品制造商協會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和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承辦。
它不但是“國際化學年在中國”系列紀念活動之一,同時也是中科院學部“科學創新與戰略決策高層論壇”開壇主題以及北京大學“化學文化節”閉幕式。
中國化學會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科學時報》記者:“以前各家機構之間也有合作,但像今年這樣廣泛、大規模的合作,還是第一次。”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院長吳凱認為,化學做了許多好事,但這些好事的社會效果,卻總是被少數重大失誤所湮沒。
作為合成化學方面的專家,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丁奎嶺對此深有同感。在他看來,化學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功不可沒,但國人對化學的評價卻依然有失公允。
中科院院士江桂斌認為,人們對化學的不滿源于各部門、各單位各管一攤,沒有形成大的工作網絡。
以水污染治理為例,“現在是水利部、城鄉建設部、環保部、國家海洋局各管一塊。九龍治水是很大的問題。資源共享、信息共享、人才共享都做得不好。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了,我國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會有突飛猛進的發展”。
“化學雖然作出了無數有益的貢獻,但許多人一想到化學,還是會把它和高污染、高能耗、不健康等同起來。”丁奎嶺說,“這需要我國化學工作者聯合起來,共同努力去消除這些偏見!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國化學會代表團出席國際化學年閉幕式 2011-12-09
- 中國化學會關于表彰42個“國際化學年在中國”先進單位 2011-11-28
- 國際化學年:超分子凝膠與自組裝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201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