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專家熱議“學術近親繁殖”如何消除
2011-08-04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政策設計還需預留操作空間
“任何制度,尤其是人才制度的設計,都不能絕對化,而要留有余地。”在陳武元看來,制度設計不應該太剛性。無論從教育部的倡導,還是著名高校的做法來看,“大幅減少或不從本校畢業生中直接聘任新教師”的方向已被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證明,但硬性規定也會產生問題。如何把握這個度,是對主管部門和大學校長管理能力與魄力的一個考驗。
葛劍雄說:“鼓勵流動要避免盲目的、非理性的流動,并建立相應的機制。希望教育部出臺逐步減少和消除‘學術近親繁殖’現象的配套措施,為進一步流動創造條件。”
對于教育部此次的政策規定,胡弼成認為是“多余”的。他表示,教育部應該在更高的層次上而不是干涉各高校的具體人事事務,相信有較高管理水平的學校和學校領導都會積極地采取應對措施解決用人中的難題,高校之間無疑也會在管理政策和水平上相互取長補短。目前各高校最重要的還是努力消除原來“畢業直接留校”者造成“學術近親繁殖”的消極影響。
“有些事是無奈的選擇。一刀切是最方便的,也是最無奈的。中國人講人際關系,大學也一樣,擺不平了就一刀切。”尤小立說,“當然,人才流動有利于大學的發展,這一點是肯定的。”
背景材料
西方學術機構一般不留自己培養的學生,不僅作為共識,而且有相應的制度規定。美國大學不直接錄用本校研究生為教師。即便高才生也基本不能留在本校,至少不能直接留校。只有哈佛似乎例外,教師70~80%有本校背景,因為它自信是全美最好的大學,然而這也并不妨礙它從全世界汲取各種智力資源。
實際上,近年來國內不少高校的一些院系作出規定,盡量不讓本院系畢業的學生直接留校任教。據介紹,廈門大學已規定各學院擬聘的新教師至少有一級學歷是在其他學校取得的,甚至有學院還作出規定,不留本院畢業博士生做教師,其標準高過學校規定。
資料顯示,2003年,北京大學提出了教師人事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原則上不直接從本院系應屆畢業生中招聘新教員。四川省教育廳“十一五”期間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目標就有這樣的表述:要嚴格控制教師的近親繁殖,普通高等本科學校,具有校外教育經歷的教師要達到教師總數的70%以上,其他高等學校具有校外教育經歷的教師要達到教師總數的80%以上。
中國人民大學已將“不得選留本校應屆畢業生任教”寫入教師選聘工作實施細則。在該校人事處網站發布的《中國人民大學教師選聘工作實施細則》上有這樣的規定:聘用的教師須在國內外重點大學經過本科—碩士—博士的專業學習,原則上不得選留本校應屆畢業生任教。而對于具有很強教學科研水平和較大發展潛力的本校優秀畢業生,也要求其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有一年以上在海外一流大學學習研究經歷。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第四屆先進凝膠材料與軟物質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2025-05-21
- 中國工程院 | “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 - 高分子材料回收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將于2025年6月20日于成都召開 2025-05-12
- 中國化學會第七屆西南地區高分子及復合材料學術研討會將于2025年5月9-11日在云南·昆明舉辦(第二輪通知) 2025-02-26
- 媒體評論:人才培養不能搞近親繁殖 20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