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析大學教育缺憾 過分專業化人文精神缺失
2011-08-16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再過一個月不到,準大學生們就要進入到大學學習,大家可能非常憧憬大學生活,也非常想了解大學的學習和中學有什么不同;我們進大學學什么、為什么學、怎樣學?這些問題是即將進入大學的一些學生,也可能是多數高中學生需要了解的。
同樣,大家可以一起來進行探討:中國的高校如何對人才進行培養?大學的使命是把人才培養放第一位的,它關系到我們國家今后的發展和前途。我想通過介紹大學的“通識教育”,為大家思考這些問題提供一些思路。
大學知識跟不上社會需要
什么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指不單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教育體系。它并不是僅傳授給你一種知識,而是向學生傳遞一種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
為什么要大力提倡通識教育?
首先,開展通識教育實際上也是世界各個高校努力建設一流大學的目標所輻射帶來的結果。牛津、劍橋、哈佛這樣的世界一流大學,都采用了通識教育的培養模式,在這些學校,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一個主體部分,各個學科課程逐漸向科學與人文、專業與通識緊密融合的方向發展。
其次,上世紀90年代后,科技飛速發展,技術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大學里所學的知識實際上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求。事實上,現在不少國內外名企在招聘畢業生過程時,已經不看重學生在大學里所學的專業,他們更看重能力與綜合素質。如果你有能力,經過培訓以后馬上就可以滿足職業化的需求。比如我所指導的研究生,學的是半導體物理,以前去微電子行業發展的比較多;金融危機后,該領域對這類畢業生的需求減少,我的學生就轉到其他領域工作,到銀行、保險公司總部、證券公司,甚至房地產公司。
大學教育普遍存在4大問題
強化的專業教育所帶來的一些弊病,這幾年越來越凸顯,目前在中國大學教育中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一,過分專業化的教育,損傷了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專業化的培養和教育,使得學生一進入學校以后就限定在某個專業領域學習。而在高考中,不少學生接受了專業調劑,也有不少學生對專業的選擇也是十分盲目。進入高校后卻發現他們可能并不喜歡這個選擇,或者不適合在這個專業中學習,但還得要硬著頭皮學下去。而高校中轉專業的機會,通常是給成績優秀的學生,一般學得不好成績較差的學生是沒有選擇余地的。
二,專業教育也容易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專業知識不斷地更新、拓展,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也越來越多,教師要想教你的東西也越來越多。這種情形中,學生將完全被局限在某個專業領域,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辛苦。因此,有必要改變這種固化的專業的培養模式,著重培養學生成為有足夠的知識寬度、卓越的學習能力以及創新的實踐能力,能夠靈活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
三,應試教育使得學生的學習動力嚴重不足。長期以來,應試教育使得學生成為訓練有素的一個“考試機器”,學生習慣于在課堂上被動的接受,并且認為教師的講課內容是正確的,現在很少有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師講課內容提出過異議或者質辯,這種教育方式抹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并且通過反復練習獲得暫時的記憶,對于人的培養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四,大學人文精神的缺失。現在社會較為普遍地重技術、輕人文,重知識、輕心智,重物質、輕思想,再加上現在社會市場經濟的轉型,所帶來的功利思想在年輕人心里根深蒂固,這使得人文精神、道德水準受到了相當大的沖擊。而高度專業化的模式比較注重對專業知識的重視,往往忽視了對倫理道德和人文價值等綜合素質培養。除了人文精神缺失以外,我們的一些學生還缺乏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總之,現在教育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單純的專業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需要,教育改革也就呼之欲出。通識教育逐步走進中國的大學校園,目標就是要尋求人文精神的回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使學生在知識的融會貫通中,集聚智慧,獲得心智的提升,使他們不僅要具備創新精神,批判性的思維以及熟練掌握跨學科知識,同時,也應該要具有愛心、責任心、崇高的道德水準,人與人和諧共處、共贏的健全的人格。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斯坦福大學張首晟教授:美國大學教育,贏在自由的空氣 2017-07-24
- 道恩集團向北京化工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人民幣1000萬元 2017-05-17
- 大學教學究竟有多重要 2017-02-21
- 專業化倒退嚴重制約高校科研能力提升 2012-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