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學術造假與科研經費造假是一根藤上倆爛瓜
2011-09-05 來源:光明網
近兩年,學術造假的案例之多,簡直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程度。造假的背后,當然是腐敗在作祟。
學術研究、科研項目是要花錢的。學術內容造假,科研成果造假,學術研究、科研項目的賬目怎么可能是清清楚楚、干干凈凈的呢?學術造假、科研經費使用造假,實則是一根腐敗藤上的兩個爛瓜。但是,這種事,如果沒有人去調查,人們的猜測也只能是從常識出發的邏輯推理而已。每有學術腐敗案發,當事者、當事單位,大都含糊其辭、遮掩諉過,這其中的玄機就在于學術造假、科研成果造假還只是浮出水面的部分,如果深挖下去,說不定要牽涉多少人、多少事,暴露出多少制度上的漏洞。
8月31日的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記者調查,對學術研究、科研項目經費使用上的腐敗情況作了些許揭露。這篇《科研經費催生多少富翁》的文章稱,據調查的結果,科研項目經費真正被用于科研的比例,只占全部科研經費的40%。大學、科研機構并不是遠離腐敗的凈土,相反,社會上有什么樣的腐敗,其他領域有什么樣的腐敗形式和腐敗手段,學術研究、科研項目上就有什么樣的腐敗及其形式和手段。
大學、科研機構不會脫離社會環境而獨善其身,成為一方凈土,從而“風景這邊獨好”,此乃常識。但是,大學、科研機構是否就一定落到如今這樣的境況,卻也并不必然。只要有責機構稍微負起責任來,大學、科研機構的“小環境”就可以大大改善,更多的學術研究、科研項目經費就會被用在“正地方”。下面的例子可以作為改善學術與科研環境努力的一個參考。
8月初,美國衛生及公眾服務部發布公告稱,根據其下屬的科研道德辦公室的調查,一位在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癌癥研究中心擔任助理教授的王姓華裔研究人員,在兩篇論文中偽造了研究數據。王姓助理教授有關預防癌癥的研究,是由美國國立衛生院以及癌癥研究中心的兩項研究基金資助的。兩篇分別發表在《分子內分泌學》和《癌基因》上的論文,前一篇偽造了七個數據中的六個,后一篇偽造了八個數據中的六個。
這個在中國著名的醫學院拿到博士學位后赴美的王姓研究人員,與其同樣畢業于中國另一所著名醫學院的妻子共同發表了這兩篇論文。而王的妻子早些年就已經不再從事相關研究。在中國屬于“民不舉,官不究”的“掛名”行徑,到了美國,成為“非法”。對于科研道德辦公室的調查結論,王姓研究人員在撤回兩篇論文后,表示不會上訴,而且同意在兩年內不能參與任何與聯邦科研基金有關的研究項目,他也因此失掉了其在波士頓大學的工作。
在美國,學術造假、科研造假,一旦被發現,參與者的結果會很慘,所以很少有人敢越“雷池”半步。以醫學研究為例,上述國立衛生院和癌癥研究中心都屬于衛生及公眾服務部領導,這兩個部門都掌管著大筆醫學研究經費,并負責將這些研究經費分派給各大學、公司等獨立研究機構。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監管經費的使用以及防止研究中出現不端行為,就是科研道德辦公室的主要責任。衛生及公眾服務部的公告顯示,2008年,科研道德辦公室展開了17項科研不端行為的調查,其中13項被確認為有不端行為,所有相關人員都受到了處罰。
沒有負責任的“園丁”,祈望腐敗的藤蔓會自生自滅,除非奇跡發生。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第四屆先進凝膠材料與軟物質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2025-05-21
- 中國工程院 | “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 - 高分子材料回收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將于2025年6月20日于成都召開 2025-05-12
- 中國化學會第七屆西南地區高分子及復合材料學術研討會將于2025年5月9-11日在云南·昆明舉辦(第二輪通知) 2025-02-26
- 美研究員開發新算法打擊學術造假 用AI查重論文圖片 2019-01-21
- 草菅人命的學術造假 2016-07-27
- 高校學術科研造假應嚴懲 201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