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提出“科學外交”概念:中國準備好了嗎
2011-12-01 來源:科學時報
關鍵詞:科學外交
“科學是提升文化影響力的一個手段,比起其他文化領域,科學更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余永賢看來,“科學外交”與我國歷史上采用過的“乒乓外交”有異曲同工之妙。
科學外交與科學合作相似而不盡相同,把科學作為一種外交手段,其著點眼不在其短期功利目的,而在于長遠影響力,在于未來在世界舞臺占據更多份額。
“作為一種文化,科學更少一些地域、宗教、習俗的限制因素,更適合在國際范圍內進行溝通、交流與分享。”余永賢說。
基礎科學支持仍乏力
在我國,從經濟發展水平看,把科學作為一種外交方式,“已經是時候了”;但從科學本身的發展水平看,特別是從基礎科學的發展水平看,似乎仍存缺憾。
在余永賢看來,實現科學外交的前提是基礎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是要有領先的科學成果拿來交流與分享。
余永賢對比了世界各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水平,一系列數字引人深思。從2009年基礎科學投入經費占R&D(研究與開發)經費的比例看,法國、奧地利等歐洲國家普遍超過20%,最高的瑞士高達25%。而即使在發達國家中投入比例較低的美國和日本,也分別占到了17%與13%。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年我國基礎研究的投入比例只有4.7%。
基礎研究投入水平低,在我國是一個探討了多年的老話題,卻一直沒有明顯的改善,投入比例多年來一直在5%左右的低谷中徘徊。“走了20年的道路,已有的車轍越來越深,也越來越難以走出。”這也是很多內地學者的共識。
因此,余永賢認為,在這個舊轍面前,如果能從國家層面提出“科學外交”的策略,其作用相當于一劑“強心針”。以科學外交為新的立足點,帶動基礎科學;以基礎科學的長遠發展支持科學外交,最終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文化影響力。“這將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雙贏局面。”
事實上,“科學外交”對我國大多數學者來說還是一個嶄新的字眼。余永賢演講當天,大多數學者對“科學外交”的觀念給予了熱情響應。然而,一些更了解國內情形的學者也悲觀地表示,目前看不到從20年的舊轍中走出去的希望——基礎科學的力量不足,似乎難以支撐科學外交的設想。
不過,一位曾擔任副部級科技官員的學者在評價余永賢的觀點時表示,或許正因為余永賢是旁觀者,沒有身處問題的核心,沒有被困難局限住,他的看法反倒有可能為解決老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立足點。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