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俐娜院士:珞珈山下的化學魔術師
2012-03-31 來源:人民日報
寫就神話般故事
在日本訪學的那段經歷使張俐娜不僅開闊了眼界,而且更加明確了科研主攻方向:生物質研究。在該領域,纖維素的溶解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傳統方法主要是靠高溫加熱,成本高、能耗大、污染重。張俐娜帶領自己的團隊,刻苦鉆研、迎難而上,經過12年潛心研究實驗,終于發現了一種新的水體系低溫溶解法——用尿素、氫氧化鈉和水做溶劑,預冷至零下12℃,將極難溶解的纖維素丟進去,一兩分鐘便化為粘液。用此技術,蔗渣、蟹殼等廢棄物很容易變為舒適的面料、日用品和生物醫學材料等。
張俐娜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國際化學界的高度評價,國際著名化學家、英國東北威爾士大學原校長格里恩·菲利普教授贊嘆說:“這是一個從實驗室基礎研究到工業化試驗的神話般故事。”美國化學會纖維素和可再生資源材料分會的評委會認為,張俐娜為研究這種最頑固的天然高分子開創了一種完全嶄新的方法,利用“這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蔗渣、蝦殼、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可以簡單迅速地變廢為寶,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
牢記科學家使命
“我從事這項研究,是有強烈的使命感。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黃土地上,所以我們只有一條路,就是盡我們所能建設好這個國家”。張俐娜這句話道出了自己作為科學家夜以繼日工作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正是這種對國家民族的使命感,激勵她戰勝一個個困難,不斷攀登科學高峰。
做實驗是一名化學家工作的常態,但是,其中所包含的辛苦不是外人能夠體會的,尤其在那些實驗條件奇差的艱苦年代。張俐娜清楚地記得20多年前在洛陽一家小公司做實驗的情形:實驗儀器設備簡陋不說,還常常停電,只能點著蠟燭繼續工作。2006年暑假,在江蘇做低溫溶解實驗時,為了更好滿足溫度要求,實驗在深夜進行,時年66歲的她始終堅守現場,完成整個實驗。
在給張俐娜頒獎的儀式上,紐約州立大學的一位教授在發言時特別回憶了張俐娜自學日語的往事,感佩其孜孜以求,不斷進取的精神。張俐娜赴日本訪學之初一句日語都不會。然而,人到中年的她,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時,以驚人的毅力堅持日語學習。到回國之時,她的日語已相當流利。
如果說生命中的輝煌正如絢爛的櫻花,那么迎來這璀璨的輝煌時刻必須經歷漫長寒冬的蟄伏和孕育。而這正是張俐娜的寫照。在這早春時節,張俐娜成為中國科學界最動人的風景。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西南大學黃進教授和甘霖副教授《紀念張俐娜教授專輯》綜述:表面修飾方法學研究助力纖維素納米晶新材料發展 2021-09-20
- 深切悼念 | 著名高分子物理化學家張俐娜院士逝世 2020-10-19
- 武漢大學張俐娜院士課題組綜述:三螺旋多糖鏈構象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進展 2020-02-17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聯合武漢大學 AFM:一種用于植物生長照明和光學溫度傳感雙功能的可回收發光透明木膜 2025-04-16
- 武漢大學常春雨教授課題組 Nat. Commun.:具有突跳失穩特性的氣動水凝膠人工肌肉 2025-04-10
- 武漢大學鄧紅兵/趙澤團隊 Sci. Adv.:廢棄花粉和棉纖維“變身”高性能、水加工和可持續的生物塑料 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