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校教師以不同方式遠離高校現行體制
2012-05-28 來源:山東商報
諶洪果:風雨飄搖的日子,做一棵獨立挺拔的小樹
4月23日,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少林對同事林莉紅揮拳相向。原因是“沒能評上教授職稱”,而林恰是評審委員會成員之一。
數日之后,西北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諶洪果公開了自己不參評教授的決定。
2006年,師從賀衛(wèi)方的諶洪果博士畢業(yè),赴西北政法大學任教。當年,他即破格評上了副教授。“要按中國大學的學術標準,我再稍微用點力,兩三年內要評上個正教授也并非難事。”
但時至同批進校的年輕教師都坐上了正教授的位子,諶洪果卻依舊原地踏步。
諶稱,早在2007年底“就徹底想通,這輩子堅決不再參評什么教授職稱了!蔽浯蠼淌诖蛉耸录,不過為自己公開表達看法提供了契機。
“不想再按這個標準活下去,害怕自己因此越陷越深,自廢武功”,是諶洪果做出決定的最直接理由。他擔心,現行的評審體制會吞噬自己“殘存的”治學能力和獨立精神。
盡管承認需要某種評價體系來客觀認定大學教師的科研教學水準,但諶洪果并不愿為核心期刊、國家課題、體制內獎項等標準所量化。在他看來,這些外在標準與學術水準并無太多關聯,反而容易扼殺一個人的學術生命。
“一方面,它是一種功利機制,視治學如生產,使年輕學者生存壓力巨大,無法把才華和知識用在自身的學術興趣和關懷上;另一方面,它是一種惰性機制,使那些在其中順風順水的學者安享于所取得的學術和社會地位,不再把心思用在科研和教學活動上。”
他因此拒絕了校長的好意:在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中,校長建議他先在體制內有所建樹,而后借助更高的平臺實現更多的改變。
“可是,現實卻很奇怪,如果每個在這種機制內謀得一席之地的人,都按照自己的‘如果’獲得了實現自己更大抱負的機會,那中國大學的學風、精神和學術產出,早就應該煥然一新了,為什么我所見的情況卻完全并非如此呢?”
在他看來,做學問與評教授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追隨這套標準一路走下去的人,會對這套標準帶來的戕害習焉不察。當一個人已從這套標準中不斷受益,他就更難自覺做出反思和批判。一個被格式化的人,屁股已經決定腦袋,要想談‘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談何容易?要想做出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行動,更是癡人說夢!
這樣的判斷,讓諶洪果決心“不再把心思放在追逐這種本就已經聲名狼藉的教授名聲和地位之上”,“拋棄這一切的虛飾和裝潢”。惟有這樣“才能更加敬業(yè),正視生命中的各種想象和可能,正視你活在這個世間的責任和價值。”
“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日子里,我想我還是可以做一棵獨立挺拔的小樹的。”公開聲明的最后,嚴謹的法學學者露出一絲難得的浪漫。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教育部等:鼓勵擴招博士后,作為補充高校師資重要來源 2021-01-28
- 破“五唯”,不得把SCI、出國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不得填寫人才帽子 | 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意見稿發(fā)布 2020-07-27
- 高校教師收入要增加了?科技部教育部接連釋放信號 20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