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95年啟動211工程為標志,在大學如火如荼的開展了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運動。1998年,又啟動了985計劃,要重點建設清華北大為“世界領先大學”,同時要建設幾十所“世界一流大學”。今年,又在若干高校啟動了“聯合創新計劃”(也叫2011計劃)。
回顧這接近20年的學科和一流大學建設,其步驟和中國教授職業權力的進一步逐步被剝奪,和校園進一步強化行政主導的趨勢是一致的。
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教授的職業權力本來保留的就不多了,但是,在這接近20年中,教授逐步淪為了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看客。這一過程,里程碑式的步驟有以下幾個:
1. 以SCI收錄論文數量評價教育機構和大學教師的職業成就。這一過程成為主導完成于上世紀90年代中葉,也就是211計劃啟動的前后。這一評價模式,把資深教授的職業意見排除于職稱晉升和學術評價之外。
至此,中國大學剝奪了教授對年輕教師提拔和晉升的發言權。
2. 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博士論文申請的依據,剝奪了教授推薦博士學位的權力。這個里程碑式的變化,在大學里的完成年代基本與985計劃的啟動時間相合。
3. 也是在這個211和985計劃啟動的時間段,相當多大學完成了另外兩個步驟,一個是博士論文的盲審,一個是導師退出博士生的答辯委員會。一個是取消了導師建議博士學位論文評審人的權利,一個是取消了導師對博士生論文質量評定的參與權。
至此,中國大學剝奪了教授對博士生論文質量的監督權,同時也剝奪了對博士論文的指導權。
4. 最近3-5年,這一過程還沒有完成,相當多的大學和學院,開始規定碩士生授予學位,必須以公開發表論文作為依據。
這一要求正在推廣到所有大學和學院,完成以后,中國的大學就完全剝奪了教授對碩士論文的質量控制和對碩士生論文的發言權。
5. 大概5年以前,中國的大學開始對新入學的碩士生貼上標簽,“專碩”和“學碩”,或者表達為“專業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有時也被稱為“工程碩”和“專業碩”。這兩個概念十分費解,不少教授有疑問,我們“工業催化”本來就是專業,它的“專碩”和“學碩”怎么區分?直接的、唯一的區分就是“專碩”只能以碩士畢業,不能轉博士生。“學碩”則可以走到博士畢業。
這一區分的根本含義,是剝奪了教授對低年級研究生的職業發展進行指導、建議的職業權力。
這些年經常有歐美同行教授來訪問,或者專程來參加聯合培養博士生的答辯。第一個問題總是“你怎么不是答辯委員會委員”?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今年答辯的王高偉同學看文件比較認真,答辯前問,導師不能做答辯委員會委員?那Levi Thompson合作導師能做嗎?我說,好象沒有規定。高偉說,那保險起見,我提交學位申請材料時,還是把提交學位委員會那幾份論文上的Thompson老師的名字去掉。
剝奪教授職業權力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看起來也比較成功?
十幾年過去了,這些大學離世界領先和一流還有多遠?論科研、教學投入和產出,北大和清華早就超越了世界名校Princeton和Caltech。那么,清華離世界領先大學還有多遠?也許就是北大同行說的“出西門,向南200米?或者北大離世界領先大學還有多遠? “出東門向北200米”?--李永丹
- 西安交大張志成教授、高登峰教授 AFM:自由體積和能帶結構協同調控助力聚合物電介質高儲能性能 2025-05-11
- 東南大學管英士教授課題組 ACS Nano:橡膠態可拉伸垂直結構光電探測器 2025-05-11
- 青科大李志波/劉紹峰教授團隊 ACS Catal.: 新型鉿金屬催化劑鏈穿梭聚合制備高熔點烯烴嵌段共聚物OBC 2025-05-11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首屆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結果揭曉 | 以學科分類來衡量世界一流大學 2020-07-23